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国,有一座城市叫莆田
【发布日期:2016-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春荣


大明王朝的建立,莆阳士子又掀起科举进仕的热潮,虽然没有宋朝时那么狂热,但读书人的热情还是非常高涨,在明王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间,共开考91科,有581人中进士,其中状元2人、榜眼1人、探花4人。由于明朝有着历史上最严格的科举取士制度,科次、录取人数有着规范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进士的含金量远比宋朝高。但莆阳进士好像太循规蹈矩,太死脑筋,在那漫长的历史上并不出格。他们只遵循读书做官这条千年古训,千篇一律,认认真真读书,如履薄冰做官。在我仔细查阅莆田人进士表时,为这群进士出身的莆田籍官僚们平凡而又坎坷的仕途捏一把汗。
莆仙人列入正史列传的有98人,其中宋朝36人、元朝4人、明朝47人、清朝11人。如果从这些数字分析的话,莆田人在明朝应有更大的作为。数量众多的人物列入正传,只说明莆田人正统思想在明朝有着正常的发挥。其实,元朝主编《宋史》的编辑们对莆田有着偏见,这是我们对这份名单最客观的分析。
六部尚书占五部,是指明世宗嘉靖朝,林俊任工部、刑部尚书,林文俊任礼部尚书,这两人是在北京政府任职的。方良永、郭应聘、康大和分别任南京政府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在这个朝代,莆田人层出不穷地出任御史,绵延在明王朝两百多年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莆田人在明朝最为出彩的历史故事。
御史,乃朝廷监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监察官员,相当于现在中纪委,在明朝此起彼伏的反腐败浪潮中,莆田人总是冲在第一线,成为明王朝反腐败的先锋。翁世资、彭昭、林俊、林润这些声名显赫的御史,是那个朝代五十多个莆田籍御史的代表,他们当中每一个人从政的经历,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或正直倔强、公正廉洁,或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或为民请命,敢把皇帝拉下马。虽然有人含冤离世,令人同情,但大部分御史还是能善始善终,唱下千古美名。
大明御史林润,一生清廉,一生扑在反腐事业上。在他轰轰烈烈的御史生涯中,扳倒严嵩腐败集团,应是他职业生涯最完美的事件,为大明王朝反腐败工作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明朝御史的典型人物。或许打开中国历史,我们还可以隐约间看见这个年轻的御史,一直在奔波,一直在战斗。
在明王朝浩繁如烟的历史里,莆田籍御史是那个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莆田人集体记忆里光辉的亮点,他们的故事或事迹一直贯穿着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他们惩腐的呐喊已穿透了时光,至今仍然让我感到振奋,感到扬眉吐气。
在明王朝光芒四射的人文历史上,有一群莆田籍书画家,以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发出了气势磅礴的呼啸,这艺术的声音是那样感动着一个王朝,感动五百多年的美术史,他们的姓名、作品、艺术价值,一直在中国艺术史上闪耀。
李在,是明代早期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由他开创的画派影响到同一时代日本画风。曾鲸是“波臣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一直影响着明中后期画坛的风格。宋珏以“八分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的先声,是明代后期最优秀的篆刻家,他也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当然,吴彬的艺术成就最高,他是那个王朝最杰出的画家,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中国画是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李在、吴彬、曾鲸、宋珏,这四个莆田籍画家从明初到明末,无意中汇聚成一条气势恢弘的艺术河流,奠定了莆田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精明、勤俭的莆田人注定要有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注定有一卷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明朝初期,大明政府就在莆田设立了兴化卫、平海卫。一个只有两个小县的兴化府,就设置两个相当于师一级的军事机构,还有一个千户所、六个巡检司,兵力超过万人,可见明政府对莆田的重视,或者说是对莆田地理位置的重视。那些从外地迁徙过来的将士及其家庭,无疑是自宋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现在莆田那些陌生的姓氏几乎都是那个历史关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迁徙过来的。
坚固的兴化府城和平海卫城确保了莆田一百三十多年的平安岁月,莆田人民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富足的农耕生活,并且还有几百个金榜题名的进士,还有林环、柯潜两个状元。虽然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数十场战争,也有众多的将士客死莆田,但每一场战役几乎都是英勇的卫所军人,以固若金汤的防御彻底粉碎了倭寇的偷袭或进攻。
富裕的民间经济诱惑着倭寇肆无忌惮的侵略,时间仿佛定格在公元1562年十一月二十九,兴化府城沦陷了。这是明朝抗倭战争中唯一沦陷的一座府城,莆田军民义无反顾的抗倭斗争激怒了倭寇,攻进城内的倭寇开始疯狂地烧、杀、抢、掠,府衙、府学、文庙、仓禀等建筑被夷为平地。1562年的兴化府城就是一座人间的地狱。
在危难之中绝不低头,在死亡面前绝不胆怯,坚强的莆阳人民从血泊中英勇站起,和戚家军共同演绎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几万盘踞在莆田沿海的倭寇被彻底剿灭。一场明史上艰苦卓绝的保卫战,终以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正月初二不串门,正月初三开店门,正月初四过大年,一幕最具莆阳特色的过年风俗,四百多年一直保存着非常鲜活的仪式,隆重而又热烈地穿行在民间,穿行在每一座村庄、每一个莆田人的内心上。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永不忘却惨痛的经历,在整个抗倭的历程中,以各种方式纪念英雄,铭记历史。北辰宫、戚公井、戚公祠、飞燕庙、万灵宫、林墩古战场、莆禧城等建筑物证和东华搭桥亭、孔大人出巡、锦墩打砂花、下江头打铁球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弘扬保家卫国的精神,驱逐倭寇的决心。
遥远的岁月在这个历史的关口有了痛彻心肺的灾难,有了一个地域不敢忘记的悲哀,而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忠肝义胆的英雄儿女,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死亡的前列,视死如归地站在灾难的前方。官吏、文人、乡民、僧侣,凡莆阳人士,不分老幼,同仇敌恺,共赴国难。莆田人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一章不朽的史书,莆田人用生命注释一卷泣惊鬼神的文化图腾。 (未完待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