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桂苑飘香时(下)
【发布日期:2015-0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周智凡

遗憾的是,桂苑祠的这种繁荣、太平光景没有延续多久。在我的记忆中,也就一两年的时间吧。后来桂苑祠开始急转直下,渐渐衰败,无法挽回。
记不清是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农历七月半。按照村俗,嫁出去的女儿,若是娘家的父亲或母亲过世了,那么女儿就得回娘家“送纸”,用花篮挑点东西回去祭祀先人,并烧纸钱过去给他们。那天早上,母亲也准备了祭祀品回娘家去。父亲和我们仨孩子留守在家里。这本是一个风平浪静、普普通通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大人们歇活的歇活,回娘家的回娘家,后来却因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火打破了这座小村庄的宁静。桂苑祠虽然腾出来当“老人间”,但是它的偏房一直是有人家居住的,居住的人家按照各自分家的份额占据着,有的隔间甚至被当作草垛间。正值水稻已收成完毕,稻草经过晒干并收进草垛间,堆满房间。那天有人在祭祀烧纸钱的时候,疏忽大意间,有火星的纸钱屑被风刮起,燃起桂苑祠的稻草,并迅速蔓延开来hellip;hellip;
桂苑祠是古式的建筑。建筑用材大部分是“土格”和木料,屋檐大部分是用山木建造,虽然桂苑祠有很多围墙,但它的围墙其实是用一块块木板排列开来,里面一层铺着桔梗、竹子,再用稀泥凝起来。木板、桔梗、竹子、稻草这些材料极易燃烧,所以火势蔓延得很快。直到火光冲天,火势已经无法控制。
整个村似乎都震动了。听到“着火了,着火了”的呼救声,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闻声前来加入救援队伍,迅速排成一条长龙接力。这条长龙从桂苑祠一直延伸到“尾兰”的小河沟边,三十四个男人用脸盆、水桶不停地从河沟里取水,然后一个传递一个。当年救援条件有限,只能从河沟里取水,一瓢一盆的水浇下去。而且,桂苑祠的层高足有两层楼,当时的人力救援根本无法浇灭那么高的火。记得当时我跟伙伴们爬到附近的一座破旧房子上,看大人们救火。毕竟孩子是不懂事的,我们也不害怕火灾,也没法帮忙,甚至不会为文物付之一炬感到惋惜。火势太大,救援条件又十分有限,据说消防员也有到现场,但看到火势难于控制,也只能任其燃烧。有的人家为了避免火势继续蔓延,不得已只好拆掉一些建筑,这做法虽然无奈,但是较好地斩断了火势蔓延的路径。
等到这场大火被扑灭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一些烧着一半的木头,已经变成木炭,甚至连门口的两只石狮子也都被灼得迸裂开来。如今,那两只石狮子依然蹲在桂苑祠大门前,但仍迹象斑驳,上面留有烟熏的颜色,和凹凸不平的石身子。
有资料称桂苑祠是上世纪80年代发生火灾。那个时候笔者已经能自个儿跑东跑西去玩耍了,起码是有五、六岁的样子,这样算来,这场大火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间发生的才是。
这场大火几乎改变了桂苑祠的命运。从那以后,“尾兰”失去了往日的熙来攘往、欢声笑语,桂苑祠也像一个贵妃,失去了帝王的宠爱,娇嗔不复;又像一个王朝,走向没落,无力回天。“老人间”后来便转移到宗夏堂等其他地方去。
如今距那场大火已经二十多年了,当初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也都长大成人。本想去询问居住在桂苑祠的老人,那场火灾是哪一年发生的,但老人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说很久很久了,自己的孙子当时才两三岁,现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居,村里很多房子被废置。由于村里没有加强管理,垃圾也经常直接就被倾倒到河沟里,加上水里的水浮莲、杂草丛生,河沟基本上变脏、变臭,被填埋。往日的水乡景致已经消失殆尽。因为种种的原因,桂苑祠也没有重新修葺,里面杂草都没人修整,山木横七竖八地留着,正门前堆满杂木、柴火,上面落满了灰尘,一副破落的样貌到如今。
从明朝开始,桂苑祠虽然保留着贵胄般的身份,却没有相应的待遇。它在风雨中一任衰败,飘摇凋零,昔日风光不再。桂苑祠看上去,显得十分沉默、哀伤。如今农村“空心村”改造工程步步逼近,桂苑祠的命运,何去何从?桂苑飘香,是否依旧?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