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我差不多五、六岁了,已经开始记事,桂苑祠便在我的脑海中存在了。
桂苑祠,距离我家不过百米路程。我们的村庄清后村位处南洋水系,一条连贯的河沟几乎把全村都串联起来。这不仅使得农业灌溉得到保证,也养育着全村人。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这座小村庄可以称得上是“鱼米水乡”。人们通常会用石块在河沟旁砌一个比较方便的位置,用来挑水、浣洗衣物等,我们称之为“站涝嘴”。以前很常见这种“站涝嘴”,大概每隔一小段路就会有一个。而村里修葺得最漂亮的“站涝嘴”就数桂苑祠所在位置前面的河沟了,当地人叫做“尾兰”。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尾兰”地段的河沟宽阔,水比较深,而且,它的“站涝嘴”修得很宽阔,上面还铺着一块非常漂亮的番石,足足有一米多宽,近两米长,厚三、四十公分,石头的颜色洁白得很,非常光滑,甚是漂亮,就像现在的席梦思床垫一样。“尾兰”还有几株高大的树木,撑起一片林荫,清风徐徐,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到这样的“站涝嘴”来浣洗衣物,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人气旺,甚是热闹,干起活儿也觉得轻松。
桂苑祠就坐落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坐西朝东,眼前的河水清澈、流畅,在村道边上,交通十分便利。房子有好多开间,正堂、小厅、两侧房子依次排列开来,正堂半开放式,一扇扇折叠式木门雕刻精致,显得开阔无比。房子虽只有一层楼,但却是古式的建筑,层高足有三、四米,可媲美现在两层高的楼房。加上前面开阔平整的埕地,四周还修建了围墙,两只石狮子坐镇大门前的两旁,看上去气势磅礴。桂苑祠修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而今,“桂苑”二字的匾额虽然已经毁失,但村里人都知道,是明代周瑛书写,周瑛因为“走马添一笔”的神奇故事被村里人代代传诵着。清代重修过桂苑祠,所以建筑依然保持了明、清的风格,房子经久屹立,多少年来都那么牢固,看上去雄风依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样“高大上”的房子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
我常常听身边的长辈们提及,解放前的桂苑祠可是如假包换的革命据点之一。清后村也是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王于洁和苏华在清江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4年,黄国璋、林汝楠在清后桂苑祠建立地下革命据点。1949年2月,中共莆田工委机关改称莆田县委,驻地正是在清江桂苑祠。积极发展壮大游击队伍,并开展发动群众、开仓放粮、镇压地霸、募捐筹款等工作。可见,桂苑祠是重要的地下革命活动秘密据点,当时这里的地下革命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
每年中秋节前后,桂苑祠的桂花开满了枝头,清黄成簇,芳香四溢,独占三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桂苑祠四周围墙下是成片成片的桂树,枝叶繁茂,桂树的枝桠也会顺着墙角爬出墙外。小时候村里很常见这种桂花树,到处开满了桂花,香气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反倒比较少见了。也许是这种香气氤氲的缘故,又有“桂”与“贵”谐音关联,寓意荣华富贵,所以取名“桂苑”吧,象征着桂苑祠贵胄般的身份和地位。
1986年桂苑祠还与青浦天后宫一起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如今在桂苑祠大门前立有石碑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