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氤氲空灵 艺传慈悲
【发布日期:2015-01-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仁良 重山

在朱瑞柱眼里,佛教造像要工意互参。“工”是基础,只有“工”到,才能会意,工意相融,方可求美求活求神,但真正要做到“工”中有“意”,就要遵循艺的规律。石雕技艺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始终不变的是有规则就有制约,有制约就有难度,有难度才有高度,有高度才能永恒。朱瑞柱就是在遵循规则中,追求着自己的艺术高度。在合理的变化中追寻艺术的突破。这诚如他自己所言,从事石雕创作,如果像搓汤圆、包粽子那样,一成不变,就不可能有出息。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朱志琪的雕刻技艺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事雕刻,尤其是石雕,真的无法将这种高劳动强度的活计归于七零后的朱志琪自主的选择。刚走进工棚的时候,他甚至在心里埋怨过父亲,没有为他安排一个能显示身份的职业。然而,父亲总是以一种让他为之震撼的执着在从事这份家传的手艺。那种以真情实感去表露技巧的执迷,让朱志琪一步步靠近了石雕,并在这一艺术的领域张扬着自己的天赋。
有人说,真正的技巧是来自于创作者的独特性与审美的原创性,从创作者内心自然而然涌流出来的创作冲动,便是灵犀。朱志琪在协助父亲将汉白玉佛像雕刻引入全新境界的同时,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现代题材创作中绽放自己独树一帜的一面。他于2008年创作的高达3.6米的汉白玉孙中山先生雕像,可谓是一件成名作。而后为莆田第二中学精心创作的《孔子》则无疑是他在历史人物雕刻的一个突破。朱志琪为雕好这位先哲,抛开以往先行对整件作品按工序打胚的做法,而是选其要处,在脸部神态的刻画上首先立住精神。那炯炯有神的眼神透露出的是仁爱与智慧,那粗狂的眉头烘托的是沉思,那似在风中跃动的衣衫,则表现了这位思想家承前启后的风范。朱志琪把这位伟大的、旷古至今无以超越的仁者、智者按照较为接近联想的形态,跃然于大家面前。
汉白玉作为自然物质被人为地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汉”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它的突出地位。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栏杆和两根代表民族精神的“华表”也均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所以,汉白玉在中华文化象征中,光彩四射而不隐藏。正是有了这观物比德,汉白玉才成了石雕用材的高品。而朱瑞柱、朱志琪这对父子搭档,对汉白玉情有独钟,视其为“工役一项,而无他求”。
汉白玉温和如玉,所以它可以比附于玉。一尊《竹林观音》让我们在感知菩萨慈悲的同时,不由得惊叹朱瑞柱、朱志琪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在走访中得知,这对父子搭档,一个在幕后,一位在台前,无需过多的语言交流,彼此的默契,或许是融在血液里,这才会有天衣无缝的合作。《竹林观音》的精细让人叹为观止。《竹林观音》的意境能让人撇开心中波谲云诡的矛盾纠葛,产生向佛的愿望,引领我们透过艺术去仰视佛陀的淡定和从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