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沧
一日,有邻居大男孩叫了我一声“老师”,问:“五谷指的是哪五种谷?跟现在我们吃的东西相对应,都是些什么粮食?”我答焉不全,愧感油然。早年从一本工具书上背下来的五谷是稻、黍、稷、麦、菽,要一一“对应”,着实将了我一军。事后转问朋友数人,又请教了一位农业方面的行家,想不到也都只能说个大概。
听闻网络上什么都有,打开查阅,却让人如坠云海,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关于五谷的一说中有“稻”无“麻”(纤维织布,籽可食),一说中有“麻”无“稻”,言者猜测是南方与北方种植有别所致。至于“黍”和“稷”,解释里面竞相登场的有黄米和糜子,更有“小米加步枪”,煞是热闹,最后合而为一,蔽之以“粟”了之。有人将薯类列入五谷,这合适吗?窃以为所谓“谷”者,似含外表带一层相对硬实的皮壳之意,也不知对与否。那么,玉米、高粱在不在五谷之列呢?好像也外于此列,追根溯源,它们的“出生证”盖的不是中国印章。我国有些地方世代沿袭称玉米为“六谷”,意思很清楚,玉米乃是五谷之外的另一种谷。不过,众说纷纭中,有两谷是共认的,即“麦”和“菽”(大豆)。现在满世界吃中国的豆腐,此乃我们之骄傲。而联想当下各地农家乐餐桌上的拼盘“五谷杂粮”,那分明是五谷的现代实用版,也可以说是善意的“淘浆糊”,它的中心词并非“五谷”,而是“杂粮”。呜呼!五谷近在身边,却让后人相觑无奈,不敢贸然认领。
据历史记载,最早提出“五谷”概念的是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位老农。老大爷冲着子路说孔夫子“五谷不分”,讥讽味明显重了。“五谷”乃当时当地栽种的五种主要农作物。随着时间推移,五谷概念不断演变,原有界定已然模糊为对粮食的泛指,如今欲一一“对应”亦难。由此看来,“五谷不分”似乎可以原谅。当然,“四体不勤”,脱离劳动和劳动人民则应引以为戒。也许,世界上有些事本来就无须那么较真,“大约摸”就行。专题“盘点”之后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不再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