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红瓦高墙下的“西洋风”
【发布日期:2014-10-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燕子

百年“小上海”,海运和商贸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富商和华侨。他们发家后,在涵江地区兴建的华宅美屋,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既继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样式,又吸收西方建筑风格。那一时期的红瓦高墙下,流行着一股“西洋风”。
莆田的石雕和木雕早在明清时期就誉满全国,在涵江走访中,笔者发现许多红砖建筑外表古色古香,内部精雕细琢,建筑细节不时混搭西洋元素,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集中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位于江口镇江口社区的建于1938年的佘氏六合祖居二楼厅木地板上铺针锦花纹陶砖,廊檐木雕繁复,刻有和平鸽,具有时代特征。江口镇海星村万兴隆故居是著名侨商万兴隆于1948年建的三座并排五间厢双层楼房,一层前檐墙刻有六幅水泥彩绘锒玻璃花鸟人物图。
江口锦江中学有一座吧城堂,是印尼吧城华侨于1947年捐建的,为南洋式建筑。屋顶为八面坡红瓦,四个缺角处又有小屋面,进入门厅后为“凹”字型楼廊月台,后部为舞台,大礼堂呈八角形。整体红砖砌就,红瓦盖顶,雍容华丽,带日本“和式风”样式,又融入我国古建筑歇山顶屋面,从各个角度看都很别致,是近现代中日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在江口东源自然村,两座西洋风格的“六角亭”特别显眼。笔者站在右座亭侧面观察,看到“六角亭”无论是曲线走廊,还是门顶或是窗楣,都镂雕着象征吉祥富贵的图象。亭顶的大阳台用青绿色葫芦瓷斗围成护栏,蔚为壮观。据了解,这座大宅建于1925年,建筑格局为五间厢加两边护厝,再延续至下间三厢房双层,外加两栋六角型洋楼式小阁楼。整座大厝呈左右对称的三合院组合,是上世纪20年代莆田流行的住宅格局。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因房屋的建造者叫姚五哥,而大厝下间尾的两座小阁楼又建成六角亭形状,具有特色,因而这座大宅被称为“五哥六角亭”。
建造“五哥六角亭”的姚五哥是江口东源自然村早期出洋经商的华侨,上世纪20年代,他回到家乡建造了五间厢大厝,但用材和建造工艺都比较粗糙。两年后,姚五哥的侄儿姚万丰从南洋印尼挣来一笔巨款,便把五间厢大厝重新拆除翻盖。用材大,工艺精,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一大截。姚万丰回南洋后与堂兄弟姚丰隆联营开办自行车修理铺,店铺取名“万丰隆”,后来发展为汽车摩托车修配公司,生意兴隆。几年后,姚五哥的长子姚友谅回国探亲,为给子孙留下一份财产,就在大厝下楼房的南侧两端,分别兴建了洋楼式的“六角亭”,并高出旁边的三间厢房,成为一对显眼的六角楼。“五哥六角亭”在东源自然村众多大厝中独树一帜,成了村里标志性建筑。
这些富有西洋味的传统老民居是如何建成的?笔者进行了探索。涵江是福建四大名镇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海运和商贸业十分发达,被誉为福建的“小上海”。当时中外客商往来密切,当地富商把生意做到海外,他们见多识广。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在给自己的家宅设计中,把海外流行的建筑式样融入其中,改变原有的平房模式,发展为二层楼或三层楼,外观造型逐渐趋向自由开放。他们家财万贯,又有便利的货轮,有条件也有能力把建材从海外运载而来,因此他们建造的豪宅既古典又时尚。
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涵江“双茂隆”商号,莆田古稀老人无人不知。新中国成立前,仙游徐家三兄弟迁入涵江经商,先是经营“兴化赤糖”,等发展到一定经济实力后,便开始经营纱布批发,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堪称闽中之冠,成为涵江“小上海”经济支柱之一。成为商界巨星的徐家兄弟投入13万银元,向后坡李百万购地7亩,请名师精心设计,历时15年才建成双茂隆大宅。涵江现存的老建筑中,屋主像徐家这样拥有响当当商号的比比皆是。
遗留下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是涵江作为“小上海”的见证,是涵江古镇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实物例证,也是莆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