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
涵江靠海,有一个优良港口“三江口港”,自宋代起就是名镇。在清代其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此时靠航海起家与商贾致富的人极多,长埕头的徐家、宫下的吕家都是从航海发家后盖起大面积的红大厝。
清光绪22年,日本“纪摄丸”号轮船进入三江口港,而后外船接踵而至。三江口直接与宁波、上海、大连等通航,涵江成为闽中主要通商口岸,商贸更加兴盛。涵江商人把莆田的桂圆、砂糖运往宁波、上海等地销售,迅速发家致富,他们在涵江建起红砖大厝。像梧塘九峰的庄喜宅、江口的林植亭大宅就是在外经营桂圆生意致富盖起的大宅。
抗日战争时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锁,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界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纷纷涌入涵江。三江口港轮船穿梭,客商云集,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与之相应的,富商在涵江建造的红砖建筑盛极一时。这些建筑不仅外观宏伟,内部装饰也十分精致。
涵江是著名的侨乡,民国时期就有华侨回乡盖红砖大厝,在华侨较集中的江口、石庭、塘头随处可见上世纪50年代左右建造的精品侨宅。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涵江政府根据“允许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或建造住宅”的保护性政策,在涵江塘北山东南侧划地120多亩,专供侨胞建造私人住宅之用。在侨务部门统一规划和基建下,5排42座并列的洋楼红砖小别墅拔地而起。它们造型美观,样式新颖,别墅村辟有7条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的水泥路,周围绿树掩映,花香阵阵,为涵江增添了一处红砖建筑难得的景观。
涵江红砖厝的红砖、红瓦都是当地生产的,涵江塘头20年前还存在很多砖瓦厂。据砖瓦窑老窑工介绍,生产的砖瓦取材于当地农田里的泥土,这种灰黑色“田土”却能烧出红色的砖瓦。红砖分为甲、乙、丙等级,用作砖柱、外墙等一般用上等的“甲砖”。“甲砖”烧出后,颜色深浅不同,所以有钱人家还以不同颜色拼成图案砖墙,更显典雅。像延宁街林氏民居外墙就是“卍”字形图案,富丽堂皇。还有一种“搭壁砖”,是靠西和靠北的土墙为避风雨侵袭而外搭的一层方形薄砖。这种打两个小洞,用竹钉钉入土墙的红砖,有的排成直行,有的排成“品”字形,甚至还有排成鱼鳞状等多种图案。涵江烧制的红砖形成一个流派,具有整齐、美观、耐风雨侵蚀等特点。就地取材和生产是涵江红砖建筑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
而涵江红砖建筑起源于何时,尚无考证。但在涵江新县,有一座宋代妈祖宫巩溪宫,它的外埕有阴刻图案的青砖,由此可见宋代时流行的是青砖。从涵江至今保存较好的一些明代建筑来看,可以肯定红砖建筑在明代已经盛行。文管办曾经经过调查,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出现大量红砖建筑,到了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涵江绝大多数建筑已经离不开红砖红瓦。据了解,清代红砖建筑一般都是传统的梁架结构加墙体,上世纪20年代的红砖建筑多为中西合璧,取消了梁架,加入水泥钢筋等建材,引进了瓷砖等装饰材料,新中国时期的红砖建筑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上世纪的涵江,不同年代留下不同风格的红砖建筑,向人们展示了“小上海”文化的沧桑感和深邃性。它们是涵江人文景观的精魂,吸引着后人去感受其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