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锴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传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久之,其语义发生了“逆转”,原意反倒无人知晓了。
“无毒不丈夫”。原语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指度量、气度,意为没有宽容度量的人算不上堂堂君子。不过,传来传去竟然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不心狠手辣,算不得“丈夫”!这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
“狗屁不通”。这也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显例,原词为“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所以天热时,狗只能通过伸长舌头来散热。传成“狗屁不通”,就无法解释了:屁,也有通与不通么?
“王八蛋”。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其原语为“忘八端”。“八端”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的“八端”指的是做人准则和根本,告诫人们不要忘了“八端”,结果现在却被传成了“王八蛋”——乌龟蛋。与原义相去甚远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原语为“不见亲棺不落泪”,意为见到亲人的棺材就落泪。如果见到棺材就落泪,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逐鹿中原”。这也是个“白字俗语”。其正确的写法是“逐禄中原”。“禄”指官位、俸禄,“禄位”指帝王之位,“逐禄中原”意为到中原地区去争霸业,抢帝位。写成“逐鹿中原”,就只能理解为到中原地区去打猎,与原意不符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原语为“天要下雨,粮要解营”。古时,某年秋,农民收粮时遇阴雨天气,粮食发芽,官府却限三天交晒干的新粮,于是,“天要下雨”与“粮要解营”便成了一种矛盾。后来,人们遇到无可奈何的事时便说“天要下雨,粮要解营”。不知何时,便传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了,与原义差之千里:“下雨”与“嫁娘”不是因果的矛盾关系。
“衣冠禽兽”。这是个贬义词,多用来骂人。而其原词却是个典型的褒义词。古时,官员的袍服上都绣有飞禽猛兽图案,用来区别文官、武官的级别,大体上是文官绣禽和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可篡绣。所以,人们可以从古时官员袍服上所绣之物,一眼辨认出其官级。文官从一品到九品分别绣飞禽: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武官从一品到九品分别绣走兽:麒麟、狮、豹、虎、熊、彪(小老虎)、犀牛(七、八品共用)、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