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
城市建设的推进,湮没了大量优秀的红砖建筑,一些华侨回到阔别已久的涵江,发现故乡已经面目全非,找不到记忆中的景物。早年到过涵江的人总忘不了宫口河的红砖骑楼和小桥流水。宫口河是涵江古河道,从保尾“四沟咀”到鳗巷口长约千米,是涵江内河航道的枢纽。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在涵江传教,他看到涵江有大宗的本地特产外运,且又需运进大量的外地货物。这里外有良港三江口,海运可直达陡门头,内河水运可达南北洋各地,还可沿木兰溪直达仙游。他认为,宫口河是一块可以开发的风水宝地。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兴未艾,急需向外寻找市场。于是,蒲鲁士向教友方德敬提出开发这片土地。为解决开发资金,蒲鲁士为方德敬牵头,代销美国美孚牌煤油业务。收获利益后,方德敬就在宫口河北岸兴建了四个单元的双层红砖骑楼。涵江巨商陈镜平在方镜德的影响下,也看中宫口河南岸地方,他以经营豆饼所获的巨利,在南岸也建了一整排双层红砖骑楼建筑群。
宫口河两岸的骑楼拔地而起,一整排砖砌拱门临河而立,骑楼下铺着宽阔的石板人行道,一间间拱形大门对着商行与货栈,骑楼楼上为住家。当时整条宫口河主营豆饼的大中型商号就有40多家,家家门前建小码头,以便起卸货物。后来三江口的货就转运入宫口河集中,再从宫口水道辐射到莆田城关、仙游、惠安、永泰等地。
由于行人如织,再加上车马往来十分拥挤,就在河上架设寿泽桥、丰乐桥、喜雨桥三座水泥拱桥。南岸还建了电影院,不久后又开设了当时设备最为先进的远东大旅社,以招各地客商。那时两岸商栈鳞次栉比,商旅往来如流,河中舟楫穿梭,一派繁华景象,被人称为“东方威尼斯”。上世纪80年代,邮政部门还特地派人到此拍了夜景照片,制成明信片发售。
随着旧城改造,涵江宫口河新式楼房林立,成为涵江的花鸟市场,楼前行道树木郁郁葱葱,新建的拱桥依然横跨河面,只是失去了当年的古迹遗风。那消失的红砖骑楼和小桥流水让人惋惜,一些专家学者评价,当年宫口河的江南水乡美景与现在热闹的旅游景区周庄相比毫不逊色。
而今,不少年轻后辈只能通过老照片目睹往昔的繁华。为避免涵江楼下一片外型与宫口河红砖骑楼一样的“东方二十五坎”步入后尘,近年来保护呼声越来越高。
原来当年开发宫口河南岸的成功增强了陈家兄弟的信心,他们又合资在涵江前林沟东岸建起了“东方二十五坎”。其外型与宫口河两岸一样,以整齐划一的红色方砖骑楼建立拱孔骑楼,南靠海沟,东向码头,四周皆水网。他们也在河中段和北端各建一座水泥拱桥,称为“东洲桥”和“西洲桥”,桥头各种一棵榕树。“东方二十五坎”的建立,带动前林一带的繁华,每年有五、六十万块豆饼从这里进出。
如今,“东方二十五坎”的辉煌已经不在,但它依然是涵江“小上海”时代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是体现涵江昔日“江南水乡”必配的插图。那一排整齐的栈房,那20多个拱形红砖立柱,那成直角弯曲的骑楼,一一倒映在河中,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这座现今所剩唯一体现涵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华景象的商贸建筑被公布为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