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孜孜寻梦成志业
【发布日期:2014-08-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水

莆田素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早在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300多名,当今也是人才济济,名人荟萃,仅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就有16名。日前,我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决定授予全国53名法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再细看,福建省唯一的一名竟花落莆田,由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余文唐荣膺这个殊荣。这引起我的浓厚兴趣。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我撰写过不少莆仙籍名人、专家、教授,就是没写过国家官员、司法专家。当看到司法官员中也有专家,不禁感叹“行行出状元”。
1956年季春的一个夜晚,在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一个婴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如今荣获“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的余文唐法官。是时,余法官已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与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余家此时的家境甚是清贫。而巩溪村远离莆田城几十公里,在当时是一个偏僻而贫穷的山区农村。但是,穷乡僻壤人聪慧,碧水深山桀俊多。巩溪村前有湘溪活水长流,后有夹漈灵山永靠。夹漈山上更有闻名遐迩的夹漈草堂,宋代史学家郑樵就在这里苦读三十年,给后人留下《通志》、《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等鸿篇巨著。或许是受郑樵治学精神的熏陶鼓舞,巩溪村从古到今人才辈出,余法官就是该村众多才俊中的一个佼佼者。
大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有梦想,就立大志,并持之以恒地去践行hellip;hellip;正如曾文正所训:“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余法官从小就酷爱读书,手不释卷,有一种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的性格。他很清楚“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道理,明白就当时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状况,只有读好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正是怀着这种顽强拼搏的理想和信念,他一路走过来,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后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中,余法官一直是品学兼优、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员)。在大学时,他还是协助遗传育种研究室和常规水稻研究室搞科研的“七尖子组”组长,被戏称为“七君子头”。
在余法官2008年出版的《法律辨思录》一书的后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本人出生于偏僻的山区农村,小时候羡慕出外工作,常做梦想且不论工种,只要吃上国家粮。上学后,经老师启蒙,有了报效祖国的理想。因此就好好学习,争取天天向上,还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能打上铅字印在书中,登上报刊。”这是余法官孩提时代的梦想。1982年7月,他走出大学校门,被分配到当时的莆田县人民法院工作,实现了“吃皇粮”的梦想。再后来,他笔耕不辍,发表诗歌和论文,且出版了著作,不仅圆了其作文稚梦,更为他成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夯实了牢靠的基础。
余法官在大学所修的是农学专业,主攻作物遗传学,并非法学科班出身。学农的改行当法官,实在是典型的学非所用。起初他困惑无奈、悲伤彷徨,竟然用花盆 种了三年水稻。然而,不甘落人后的争强性格,令他自己花钱购买大量法律书籍,从头开始,自学法律。很快地,他品尝出法学的味道,体会到司法工作的价值。终于不再悲伤彷徨,他下定决心扎根司法、献身司法。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司法工作中,审案件,学法律,教法学,搞调研。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法院的书记员做起,到助审员、审判员、研究室主任,直至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委会专职委员;从一个十足的法律外行,到教法律的讲师,直到“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厦门大学法学教授齐树洁也给予余法官很高的评价:“余法官的法学专业造诣深厚,理论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突出,在司法界乃至学术界都享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至今,余法官已在《法学研究》、《法律适用》等刊物上发表法学论文80多篇。
现在,余法官已成为莆田市唯一获得“1989-2008年全国法院学术研讨突出贡献奖”、首位“全省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和福建省屈指可数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的法官。然而,“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余法官虽然已年近退休,却仍然是老骥伏枥,继续寻梦。至今还能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所撰写的诗文hellip;hellip;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