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倒楣”是一个利用率较高的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写作“倒霉”,意指不良状况,尤指关于健康、命运或前途的坏状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倒霉”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倒楣”,其由来与中国的古代科举考试有关。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年间废止,经历了1297年。话说明朝时,国家每年都举行两次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开科取士”,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由于科举考试可以实现考生“一步登天”、“布衣换紫袍”的梦想,所以,很多考生挖空心思作弊,以求蒙混过关。朝廷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监考措施,但考场作弊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名落孙山。 因此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考生家庭便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大旗杆,一是为考生“打气”、“壮胆”,增加金榜题名的自信心;二是图个吉利,以求一考必胜;三是向乡里发布信息:家有考生,请勿骚扰。
考生家大门前的这根旗杆,便称作“楣”。
发榜后,如果考生高中了,那么自家门前的大旗杆就可以照常竖着,有“光宗耀祖”的炫耀之意;如果考生落榜了,那么就把这根旗杆放倒或撤走,这就是“倒楣”——把“楣”放倒。
后来,这种科考习俗逐渐演化出“倒楣”一词,流传后世,意指遇到不顺心的心情,或运气很糟。时下,人们对“倒楣”一词的写法不一:有写作“倒霉”的,有写作“倒莓”的,有写作“倒眉”的。但严格地说,这些写法都不准确,正确的写法应是“倒楣”。熟悉或了解了“倒楣”的词源典故,自然就不会写成白字、错别字了。(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