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珉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忠臣叫岳飞。近期,各大电视台又在播出以岳飞为主题的电视剧,当看到他惨死在风波亭时,我难免有些伤感。
岳飞之死的塑化剂是无所图。历史上的岳飞的确是一个自律性强、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可是,古代帝王不怕大臣贪财好色,就像和珅,钱财再多,最后都是皇家的,只是暂借在你家。可是,岳飞却与人不同,送美女给他被退回;皇上要给他钱给他地盖岳府,他回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的人,图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以致于宋高宗赵构一直在猜测着岳飞的真实意图。高宗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岳飞有许多优点,最直接的就是生为国死报国,可是他可能至死都没明白,他所报答的国家其实就是宋家的,而不是百姓的,更不是他岳家的。于是他的优点便成为他的死因。即使没有秦桧,岳飞也将与狄青一样,必死无疑。
岳飞之死的催化剂是淮西事变。当高宗采用了宰相张浚的意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部队时,就足以说明高宗已经在揣测武将特别是岳飞的真实意图。可偏偏这里,刘的部将却要求归岳飞节制。高宗肯定不会同意这样扩大岳家军的实力,于是刘家军便杀了吕祉发生哗变,率领全军五万多人投降了齐。高宗感到所有的部队都与皇家相距甚远,假若来一次新的“淮西事变”对付朝廷,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高宗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从这一点上看,高宗并不是个无能的皇帝,他立马进行整编,且剥夺了韩世忠、岳飞、张俊三将带兵权,一环扣一环。接着把管兵、调兵两权分开。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战派如张浚离开权力中心,议和派如秦桧处于上风,岳飞也由信任到被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杀。
岳飞之死的发酵剂是“迎回二圣”。岳飞为感谢皇上对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说,我一定要攻克黄龙府,迎二圣回朝。捣了金军老窝黄龙当然好,可是你岳飞要迎回二圣做什么呢?二圣一个是皇帝老爸徽宗,一个是皇帝哥哥钦宗。他们都回来了,我高宗的位置往哪儿搁?秦桧倒是真忠诚,向高宗送去一幅有三个太阳的画。高宗一看就知其理。特别是岳飞居然将“捣毁黄龙、迎回二圣”作为战时动员口号。口号这东西简洁明了,便于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可口号这东西也不能乱提,弄不好就会招惹麻烦,甚至会丢掉身家性命。
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这一点基本为大多数历史学家认同。说到底,岳飞和宋高宗的根本分歧,就是对内对外政策。岳飞认死一个理就是强硬主战。这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从当时宋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来看,一味主战也许并不是唯一选择。用现在一句话讲,是要讲求战略,积聚实力,一战全胜。高宗对金的态度虽然是国仇家恨,但却苦于没有大举反击金国的雄厚实力。当时金国差不多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是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要用岳飞等武将抵抗外侵,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暗地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和平时间。可是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想法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国打出中原,有时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可偏偏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还天真地要求皇上收回成命,以“保全臣节”。这样,迫使高宗在三下诏书之外,又低下皇上架子对其好言相劝。可岳飞居然更有恃无恐,直逼高宗按照一己之想来调整对外政策,甚至还撂挑子。这在封建时代叫抗旨,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况岳飞是一而再,再而三。我不杀你,何以震皇威?所以,岳飞应是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弱智”。他的死,恰恰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