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 倪伟李/摄
当时,柯状元分别写了西湖的“山色”、“湖光”、“寻幽”、“远野”,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四首诗吧:
其一:“醉骑翩翩踏软莎,水村西去碧山多。遥看湖上落花满,知是夜来新雨过。近市有桥通石涧,隔溪无路入烟萝。同游俱是金銮客,吟倚清风赏芰荷。”
作者同几位翰林院同僚骑着马,风度翩翩地来到西湖。走近西湖,作者放眼遥望,看到了湖边碧绿的山峦、湖上的落花、近市的石桥和隔溪的烟萝。当然,此时正值夏季,正是西湖湖面上荷花盛开的季节,这些文人们在一阵阵清风吹拂下,一边骑马,一边尽情地欣赏着湖面上美丽的荷花。
其二:“天风两袖下蓬瀛,十里湖光照眼明。行近荷花香满舄,坐依苔石翠沾缨。白云飞去不留迹,黄鸟啼来如有情。野老亦能知爱客,短筇扶过石桥迎。”
来到西湖,文人们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下马赏花”了。这十里湖光,使这些文人们如同来到“蓬瀛”,顿时心旷神怡起来。他们一个个的鞋上沾满了荷花的香味,帽子上也沾了点翠绿色的苔痕(因为他们就坐在长着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他们一边看看天上飞逝而过的白云,一边聆听黄鹂的啼唱,这些鸟儿们仿佛是在满怀深情地特意为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在歌唱似的。鸟儿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热情好客的村野老人。你看这位村野老人正拄着短杖,扶着石桥,颤颤巍巍地向他们走来,迎接这几位从京城来的贵客。
其三:“上方楼殿少尘埃,暇日寻幽得趣来,坐久花阴移近席,吟余松子落成堆。僧邀访竹穿云去,鹤伴看山绕涧回。忽有好风吹满面,趁凉骑马度岩隈。”
这首诗写作者所做的两件事,一是与同行的文人们共同吟诗,二是应寺僧所邀去参观竹林。这两件事都可以说是“寻幽”。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激发了文人们的诗兴,他们自然要找个幽静的地方来吟诗,这幽静的地方便是附近的寺庙。他们坐在花阴下,随着花阴的偏移而移动,不知不觉中身边已掉了一堆松子了。热情的和尚走过来,盛情地邀约他们到山上去看竹。登山时,有几只松鹤一直伴随他们在山涧间来回飞舞。一阵清风吹来,给他们带来几多凉意。他们骑着马儿,趁着这股凉意绕过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山梁。在这首诗里,作者不写竹林的美,只是写穿云去看竹,以及“鹤伴看山”、“好风吹面”、“骑马度岩隈”。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和品味空间。在“寻幽”过程中,不仅作者可以“得趣”,读者不也可以从中“得趣”吗?
其四:“远野苍茫接近郊,酒旗摇曳出林梢。湖山佳处多僧寺,云树深中半鹤巢hellip;hellip;夕阳未尽登临兴,明日再来载酒殽。”
作者从诗人的角度选取了“酒旗”、“寺院”、“鹤巢”、“白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远野”画卷,多美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太阳就要下山了,而作者与同行者这次登临的雅兴却还没有减弱或消失。咋整呢?明天多带一些酒殽,“再来”!明天真的会再来吗?作者在诗中没有交待,但作者与同行们此趟西湖之旅,该看的都看了,该玩的都玩了,只是还没有十分尽兴而已。之所以要说“明日再来载酒殽”,只是要说明,西湖这里丰富而美丽的美景是看也看不穷,吟也吟不尽罢了。
同是夏日游西湖,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只选取西湖夏日最典型、最突出的与春、秋、冬三季有别的“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来写,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柯潜在《夏日游西湖》诗中,虽然也写了莲叶与荷花,但他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西湖的一幅幅画卷,有湖光,有山色,有寻幽,有远野。读者朋友享用了这一顿西湖美景大餐之后,不得不大呼畅快,不得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把西湖比作西子,一点也不夸张!(王元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