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商魂莆阳(下)
【发布日期:2014-05-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提及莆阳商脉,涵江自然是绕不开的组成部分。早在贞观年间,这里就已留下了先民围海造田的踪迹,到宋代礼部尚书刘政疏通水心河,才首度有了“涵江”的称谓。自此,“涵江集市”赖以复杂绵密的水系及四通八达的水网,逐渐声名远播,与晋江安海镇、龙海石码镇及长乐金峰镇同列“福建四大名镇”。到了近代,海禁废弛,涵江迎来了新的生机,又再度以“东方威尼斯”、“小上海”的形象傲然闽海。
写出电影《集结号》原著的莆籍作家杨金远,曾暌违三年,最终磨砺出新的史诗巨制《下南洋》。在书中,他通过福建陈、黄两个家族可歌可泣的迁徙史和经商史,真实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事实上,在那场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近代三大移民潮的运动中,祭出各自运命的又何止陈、黄两家!从十九世纪中期列强入侵到二十世纪中期战事渐息,这漫长的一百年间,早已数不清有多少莆商为了追求美好安定的生活,以生命作为赌注,以勇气作为筹码,登上了驶往南洋的轮渡;而前方迎接他们的,是无情的海难、凶残的海盗、惨烈的瘟疫、创业的艰辛以及无数未知的困境,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到最后,有人叱咤风云,有人翻手覆雨,也有人功败垂成,甚至还未曾停泊彼岸就已葬身鱼腹。生与死,兴与亡,皆是命。
如今,位于涵江与福清交界的江口小镇,常被外人唤为“侨乡”。这里的每一户居民几乎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海外关系,而涉足的国家也从最早的南洋延伸至当前的美非欧亚大陆。涵江的侨民们一朝发达,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家乡输送着外来的资源,许多近现代侨民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商埠文化的新象征。最精彩的当属江口社区的佘氏六合祖居及涵江下洋的马兰林天顺侨宅,再就是原涵江城区的东方二十五坎、双茂隆侨宅、陈训彝侨宅、周氏茂隆梅记纱布庄及馨美堂等建筑,深宅大院中楼阁戏台一应俱全,有些还配有景观园林及风水池,加之传统建筑燕尾脊、歇山顶等元素与南洋琉璃砖、几何柱等建材的中西合璧,给人以世博会式的视觉盛宴。遗憾的是,由于旧城改造,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大都面临拆除殆尽的命运,不免令人扼腕。
有时我曾想,一座建筑与它的建造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挚友?情侣?又或是亲人?一个人赋予一座建筑以生命,这座建筑又守候着他的余生;当他走到生命尽头,那座建筑是否会掩面涕零,还是以同样的情感燕诒他的后世子孙?原来,在永恒和真爱之间,总是存在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一丝遗恨。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莆田这艘千年商船置换上最现代的马达。曾有一个帖子说莆田商人经营着全国七、八成的木材交易及民营医院,在建材及金银生意上也是独占半壁江山。虽然这些论断的可靠性还有待商榷,但从上个世纪末富丽光鲜的莆田、仙游糖厂,到如今遍布南北的医疗帝国、金银之城、红木之都,再到未来风生水起的安福电商来看,莆田的商脉正被无比完整地延续下来。
1825年,仙游富商陈天高父子因捐建仙游金石书院而受到清廷褒扬,后父子俩奉旨在东门修建石坊,期间散财行善弗有间断。石坊出自当时石雕名匠郭怀的高徒之手,历经三十载方才竣工,坊上龙凤龟麟花鸟虫鱼的雕塑精美绝伦,现为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坊间,横嵌着一块题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的御赐石匾。因为这四个字,“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的莆阳商魂,才抵达了一个高山景行的高度。 (郑龙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