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夏天,从北平方向传来的炮声迅速越过长江,席卷了东南沿海。一阵阴霾下,人群在惊恐和愤怒中拆除了莆田的城墙城门,准备与外族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一个多甲子后的今天,当后人重新回头审视那段硝烟纷飞的年代,会因成功驱走了封豕长蛇的日本人而欢欣鼓舞,亦会对褪去了城垣曝露在历史表面的莆阳古城痛心疾首。虽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没有城门的城市一度让它的子民拥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更大度的气场以及更多样的坦途,但它昔日涌现在卷帙浩繁的丹青中的沧桑记忆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四块分别刻有“镇海门”、“来凤门”、“迎和门”和“拱辰门”的旧门额都安静地躺在了市区三清殿的后园里。这似乎是历史对它们开的一个玩笑: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它们分峙四方,而今它们聚在一起,相互倾诉着当年从各自身下经过的那些悠长的时光;更有深远意味的是,从最早太平兴国年间建筑古城起,四城门都曾有过不同的旧称——望海、肃清、望仙和望京,直到明朝因倭寇进犯而重建,近代又为抵御日军而拆除,轮回间,亦映射了一个民族从饱受欺凌到奋起抗争的铮铮铁骨,从积贫羸弱到傲立东方的华丽转身。
在清晨,当第一缕晨曦再次清洗这些陈旧的门额,跳脱的光线反弹在粗糙的石面上,有如一双双未经世事的手尝试着推开锈迹斑斑的大门。你将看到什么,是通往四邑八乡的小路,还是官贾往来的舟船,抑或是出将入相的人马?事实上,城门早已不复存在,你所看到的只有陷入时间纵深里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然而这一切已经足以让所有人保持敬畏。
从春秋时期的刀耕火种到隋唐盛世的衣冠南渡,曲折艰辛的进化在莆田最终以莆田县、仙游县和兴化县的三城鼎立而告终。于是到了北宋,太平军的设立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是历史上莆田首次以地市级行政单位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版图里,亦拉开了此处文献名邦的序幕。随后,太平军易名兴化军,至南宋又变为兴安州,元朝改称兴化路、兴化分省,一直到明朝成为兴化府,从而正式跻身“八闽”的一员。虽然在清朝前期,朝廷曾在省与府之间新建了一级“巡道”机构,并将兴化府划归兴泉永道,但其辖区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而“兴化”、“兴安”等字眼也一直作为莆田的别称沿用至今。
改朝换代,尧天舜日,人祸瘟疫,阖境太平,兵荒马乱,簪缨蝉联,苦难与荣耀总是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在莆阳古城的身上,它的位置、轮廓、面积和地形也许始终如一,鲜有巨变,但内里的建制、政令、迁徙和兴替却饱含波澜。它尘埃落定的躯体,它宠辱不惊的姿态,我们又该从何处读到其往日鲜活的心跳?
古时筑城必建城隍庙。城隍,原意为城墙和护城河,至汉代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区的冥界长官,多由皇帝敕封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先贤担任;到了明朝,更是加官进爵,分别封京都、省、府、州、县五级城隍为福明灵王、明灵公、威灵公、灵佑侯和显佑伯,并有相关品级,尊崇程度可见一斑。在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科学落后,民智未开,当权者们正是利用城隍信仰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以说,城隍庙的留存,即是古城池的一段尚未平息的脉搏。而莆田城隍文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境内除一府三县的城隍庙外,更建有京都、省城、卫城、所城及巡检司城隍庙,各级等次一应俱全,且每个时期的迁界均留下了不同的庙址。据考证,莆田境内先后有城隍庙17座,现存13座。
莆田的京都和省城隍庙分别是位于华亭镇中心的仁和庙以及位于莆田城区的浙江城隍庙。两座庙宇有诸多相似之处,皆是建于南宋末年,且都与抗元保宋有关。前者是将当时位于国家首都杭州临安府的仁和城隍庙迁建而来,现主祀莆籍民族英雄陈文龙;后者原建于市区龙脊山麓,亦是因宋帝在南逃期间追怀浙江故国而建,后因城区扩建,拆除原址另建于凤凰山渠道旁。
在此之前,兴化军与兴化府城隍庙都已初具规模。公元983年,兴化军衙门从原先的游洋镇转移至莆田县城,首任知军段鹏即在谯楼周边的子城内兴建了兴化军城隍庙;后原址被拆除,另建于现市区安福社区的清风岭。公元1369年,兴化府建制;次年,首任知府盖天麟倡建府城隍庙于现市区梅园路旁,历代均有修缮,目前已是一处省级文保单位。两座城隍庙现都主祀莆籍民族英雄陈瓒。
更早的时候,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县城隍庙都业已承担起保境安民的职责。南朝时,析南安而立莆田,建县城隍庙于现市区东大路和仓后路之间,后迁往西天尾镇龙山村,今前址早已废弃,后址被改建成林氏祠堂。仙游县原名清源县,唐武则天时建制,县衙在今华亭镇后山村新店自然村,县城隍庙亦在此处;唐玄宗时改为现名并迁县衙于今仙游城区,另建县城隍庙于县城西门兠;后因庙址被县实验幼儿园征用,移祀神像于西门兠爱晓协忠庙,供奉唐朝名将张巡。北宋年间,游洋林居裔发动农民起义,后因寡不敌众主动请降,被朝廷招安并在当地设立兴化县,元朝时因山区交通不便,故又将县衙迁至新县,并分别建有新旧县城隍庙:旧庙即现位于游洋镇北的游洋庙,新庙即现位于新县镇中心的新县城隍庙。
到了明代,朝廷政军分置,施行卫所制,即在一府之内设立一个千户所,五府之内设立一个卫。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向为水路要冲,边防地位尤其显要,又逢倭寇肆扰为患,民不聊生,故洪武年间,朱元璋派遣江夏候周德兴前往福建镇守。周上任后,即在今平海湾、湄洲湾畔修筑平海卫城、莆禧千户所城及若干巡检司,并建有卫、所及吉了巡检司三处城隍庙。清朝截界时,边民内徙,又另建一处所城隍庙(即今鲤江庙)于涵江鉴前。现卫城隍庙主祀周德兴,两处所城隍庙皆主祀张巡、许远。(年微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