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外,吴氏和李氏的递演也值得一番称道。唐朝年间,先后有祖籍河南固始的吴兴、吴祭二人入莆,前者修筑了莆田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嗣何陂,后者则被追认为吴氏入闽始祖。李氏现为全国第一大姓,其入闽始祖李火德的后代由龙岩迁居莆田,开“白塘李氏”衍系,“唐室安王裔,宋朝制干家”的独特楹联,则将家族的龙脉渊源尽述无余。
作为族人繁衍生息的原始场所,莆田百姓的族居生态早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厅堂文化”,并成为千家万户的文化源脉和精神领地。厅堂,亦即莆阳民居,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等,通常正厅供奉祖先牌位,厢房用来饮食起居,前后进之间的天井则承担起采光和景观的功用,具有鲜明的莆仙特色。由于家族发展的先后、快慢和程度不同,这里的厅堂也开始有了大小之分:俗称“百廿间”的民居,顾名思义,即由众多房间组成的一整片恢弘壮观的建筑群,多为家族中所出的某位达官政要所建,如城区内的大宗伯第、萩芦镇的江春霖御史第和盖尾镇的前连连氏祖居等;规模稍小的称之为“大厝”,亦由家族中的某位官贾兴建,在尘埃落定的岁月硝烟中傲然屹立,如榜头镇的仙水大厝、涵江芦埕的杨氏民居及萝苜田的双茂隆大宅等;再小的就是寻常百姓家了,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它们还在倔强而坚定地以最初的姿势,呼唤和哺育着后起之秀的到来与成长。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演,许多昔日雕梁画栋的老宅都先后数易其主。位于市区金桥巷的彭鹏故居,如今大门口却挂着李氏的灯笼;无独有偶,位于市区双池巷的陈俊尚书宅,现在亦居住着郑氏的子孙。
值得一提的是,今人林祖韩先生曾为莆田城中的黄滔祠撰写了一副长联: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许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参商易位,斗转星移,当历史的大门被岁月之手重重合上,我们从中看到的将不再只是某个家族的荣耀,更有所有莆田宗氏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偏安一隅的环境和面海负山的风水,激励出一代代莆田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和争先恐后的风气,并最终形成了莆阳大地上蔚为大观的人文气象。此后,各宗族又远播寰宇,锦上添花,尤以与粤台两省间的亲缘最为密切,昔日的咏春宗师叶问、现在的粤港巨商李嘉诚及曾经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乃至岭南一带的陈姓、许姓等多数姓氏,都是莆阳先贤的后人。
毋庸置疑,随着莆田的高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必有更多的人们来此定居;不同地域间的文化撞击、不同人群间的交流融合,也必将重塑百姓莆阳的崭新面貌。但不变的是,它们所遗留下来的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必将继续砥砺着人们奋勇前行hellip;hellip; (郑龙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