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金榜题名的喜与悲
【发布日期:2013-07-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金榜题名是古代学子的梦想和追求,乃至与“洞房花烛”之喜相提并论。
科举始于隋,兴于唐。唐代科举的考试时间不定,二月为多,放榜一般在清晨。放榜前夜,学子们整宿难眠,小道消息不断地传播,更增添了他们的愁苦。清晨,伴随钟鼓之声,金榜从礼部被簇拥而出,张挂榜墙上。榜文以黄纸淡墨书写,喜庆吉祥,故称“金榜”。大家纷纷在榜上找自己的名字。几家欢喜几家愁,及第者欣喜,落第者焦虑。同时,政府差专人将录取公文送至及第者的家乡报喜,新进士也会在第一时间写书信传送喜讯。
唐太宗曾在放榜日私幸端门,见进士从榜下依次而出,遂大喜,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意指都已经被他笼络,纷纷为朝廷效力。唐玄宗时,张贴榜文前,要在尚书省都堂举行唱第仪式,被唱到名字的即为进士及第,否则就是落榜。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及第者用诗歌表达了狂喜之情。刘沧《看榜日》融自然与心情为一体,彰显喜庆气象。“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据介绍,刘沧屡举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更是传诵千古。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hellip;hellip;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描写了及第者衣锦还乡、邻里乡亲登门祝贺的盛况。
与及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落第归来,家人乡亲嘲讽,自己失望煎熬,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永远的痛诉诸笔端。据统计,仅唐代就有200余首落第诗。
七次下第的罗邺《落第东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写出了愧疚酸楚的心态。常建《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落榜后不敢回家,害怕连家乡的花鸟都会耻笑他。郁闷沮丧的情感、有家难归的无奈,表现得极为贴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姜炳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