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杞人忧天的文化意涵
【发布日期:2013-05-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杞人是夏禹六世孙少康的后裔,少康时封为方国,都城河南杞县,并以“杞”为姓。夏朝被殷商取代后,杞国或封或灭,命运多舛。
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周武王克殷纣、在分封诸侯国时,为表示周天子“存亡续绝”之德,也要分封禹的后人,找到了杞国的后人东楼公,便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香火)”,属西周的异姓公爵国。
西周末期,随着周王室的没落,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减弱,各国之间的相互争伐、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加剧。杞国既为异姓,又国小力弱,处于郑、宋、陈、魏、曹之间,便成了周围诸国扩张的牺牲品,处境岌岌可危,只得向东迁徙,进入山东。
春秋是一个强为刀俎、弱为鱼肉的时代,小国对大国必须惟命是听,而且要每年朝觐。杞国在山东,其周边环境是北有齐国、南为鲁国、东是莒国、东南方向是淮夷。它没有军事进攻能力,也没有防御能力,屡遭列国凌辱侵掠,不得安生,被迫不断迁徙,曾先后定都于山东新泰、安丘、诸城、昌乐等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情势下,为图生存和发展,杞人“忧天”了。但他们不是担心天塌地陷,而是忧心于国家大事。
古人心目中的“天”,有两个概念:一是自然的天,即风雨雷电、春夏秋冬、日升月落、生老病死、自然界的诸种现象与规律;二是人格化的“天”,那是在人伦社会之上的社稷、民族、国家。
如唐代诗人李白《梁甫吟》中有句:“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说:即使皇帝看不见我这一片诚心,我也仍然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那样忧心于国家大事的。
又如,文天祥决心抗元卫国时所写《赴阙》中的“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南宋抗元名将张煌言《得故人书至自台湾》的“杞忧天坠属谁支,九鼎如何系一丝”,清代学者林昌彝在其《杞忧》诗中发出的“海涸山枯事可悲,忧来常抱杞人思”的感叹,都是将“天”比之于社稷。
杞人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其处理国事的具体环节中:
一是尽量避开锋芒,不断朝觐大国,以忍辱求和,减少或消除外部威胁;二是在各大国之间纵横开阖,通过积极参加大国所主持的会盟,以寻求大国尤其是霸国的庇护;三是通过联姻修好与各国的关系。
杞国就是这样开展一系列折冲樽俎的外交活动,来保全国家;同时,铸造武器,秣马厉兵,拥有常备军队积极备战,彰显保家卫国的决心。
因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杞国居危求安,自强不息,在缝隙中求发展,经夏、商、周直至战国初期(公元前四四五年被楚所灭),存续一千五百余年。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个大国在惨烈的兼并战争中倒下,而国力不如人的弱小杞国却救亡生存,成为有史以来国祚最绵长的国家之一,它不仅保存了古老的夏文化,而且积淀了丰厚的杞文化。
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为了考察夏代的礼制,曾到杞国去,获得一部题为《夏时》的书,就是后来学者多传的《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记载天象物候和四时运转的书。杞国作为图存自强的千年古国,它在促进华夏文明的形成上有过重要贡献。
现在人们对“杞人忧天”的解释,多为贬意,释为“不必要的顾虑”、“无端地自寻烦恼”。其实,它“忧患意识”的文化意涵,对现在的为国之道应该更具有启迪意义,它是弱小杞国在大国包围下谋生图存的智慧体现,也是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艺术化描写。 (浅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