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妇女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属于女性的节日,却鲜有人听说过母亲节。其实,母亲节早在春秋时期就流传于民间了,那时候不叫母亲节,叫“乳母节”。
“母亲”一词,针对后代而言,是指有后代的妇女。据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又称《古列女传》)记载,乳母节源自“割肉救子”的故事。据说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子路家境贫寒,一家人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出生不久的子路因母亲乳汁不够而面黄肌瘦,命在旦夕,子路的母亲便“粗帛换乳,予路食之”。由于长期战乱,老百姓都不富裕,要换回更多的乳汁,子路的母亲则需要纺织出更多的布,到更远的村庄寻找哺乳期的妇女换回乳汁。子路的母亲没日没夜地织布,不仅患上了眼疾,而且紧紧抵住织布机的大腿肌肉因长期受压致严重萎缩,仿佛削去了一大块肉,许多见到子路母亲那畸形的大腿后,都忍不住落泪。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民间将这故事传为“割肉救子”,并为了称颂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子路满周岁的那天定为“乳母节”。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在家里都是被轻视的对象,而在子路心中,母亲的地位高于家中任何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路感恩于母亲的佳话也流传了下来。
子路十岁那年,年老的母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要是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母亲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公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母亲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最美丽的女人。在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中,收录了文伯、孙叔敖、子发、子路、孟轲、赵括等人的母亲的感人事迹。在后来的《广烈女传》中,竟收录有田稷子、陶侃、元稹、欧阳修、程颐、岳飞、徐霞客等一百多位名人学者、名将重臣的母亲的动人故事。这些母亲不仅生养了他们,而且还培养他们成才成名,为国家社稷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因此,古代学者们为伟大的母亲们立传,纪念她们,称颂她们。只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枷锁,近似于现代母亲节的“乳母节”未能广为流传,实属憾事。 (兰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