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国人的“恐高症”
【发布日期:2013-03-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白岩松曾在《写给儿子的人生信件》中说:“不争第一。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作者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人。可是,在文章背后,我们看到了白岩松在世事历练后一种处世态度的总结:不要当第一,以含蓄内敛的姿态来生活,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似乎有一种“恐高症”。在高处的风口浪尖的位置,危机四伏,常常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导致的结果是孤立无援、四面楚歌,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
所以,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成为了最佳选择。老百姓们也总结出更容易口口相传的格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被雨淋。
处在高处的常常是那些才华出众者。一个人的才华如囊中之锥,想掩饰都难。杨修恃才放旷,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当他得意的笑容还挂在嘴角时,却招来了杀身之祸。他高调张扬,且不说他的“同事”怎样看他的狂傲,连“领导”都看不惯他的自作聪明。他的死告诉后人:才华有时候是害自己的迷药。才不可露尽,露出来的锋芒把别人的眼刺得不舒服,随即也伤了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在职场上,总搞得自己很高明,比领导还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李白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因诗名卓然而立于众人之上。当众人仰望的目光托举着他卷入权力纷争的漩涡,登上尔虞我诈的政治舞台后,他依然两袖飘然,洒脱地游走在自己构建的浪漫楼宇上。这个楚狂人,傲岸不屈是他不变的风骨,不肯摧眉折腰是他血液的流向。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招来忌恨,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谗毁。他虽有上青天揽明月之志,最终不免叹息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乌台诗案”中一群所谓文人对他进行“检举揭发”,他们各怀鬼胎,有嫉贤妒能的,有恩将仇报的,有借机“炒作”自己的hellip;hellip;可怜苏轼一腔报国之志,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之间徘徊踌躇。最终,乘风归去,在一蓑烟雨中放逐自己。
历史的一把辛酸泪,滴尽了古来圣贤者的寂寞。这些“高调主义者”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澜。所以,有人提倡低位处事,远离危机四伏的高处。
而在西方,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勇当强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小时候,父亲教育她:永远坐在最前排,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成为第一。她总是把“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所在群体里最优秀的。她身上的高贵脱俗的气质,自信优雅的笑容,使她拥有了持久的个人魅力。
历史已经湮灭在尘埃之下,现代社会,给人们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给了人才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果一味低调,人生少了慷慨淋漓,少了快意恩仇,该是多么乏味!所以,摒弃“恐高症”,靠自己的拼搏进取,登临绝顶,一览胜景,体会别样的风光,那才是胜利者的姿态。 (王国梁)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