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为十三朝古都,名胜古迹不胜枚举,而大雁塔就是其中的翘楚。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大雁塔题咏,因为大雁塔是长安数千年兴衰荣辱的见证,也是文气最盛的一个聚合点。
“长安城外柳丝丝,雁塔曾经春社时。无意姓名题上塔,至今人不识阿芝。”这是一位大师畅游大雁塔后留下的诗作,借以托物言志,展示自己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这位大师就是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乳名阿芝。齐白石时年四十一岁,诗书画印俱已小有名气,已经完全靠卖画治印为生,过上了小康生活。“至今人不识阿芝”这一句,颇有些怨妇心态,似乎在抱怨自己知名度太低。但是我们如果这样理解就谬以千里了。事实上,齐白石题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说明自己淡泊名利,“无意姓名题上塔”就有不喜欢出风头之意。
齐白石不喜欢出风头,这可不是自吹自擂,因为老师王闿运也这样评价过他。王闿运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在《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序》中,王写道:“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画品琴德,俱入名域,尤精刀笔,非至交不妄应。朋坐密谈时,有生客至,辄逡巡避去,有高士之志,而循循如不能言。”在这篇序言中,王闿运非常赞赏齐白石见官就躲的个性。作为一个诗书画印俱佳的名士,不少官场中人都想和齐白石结交为荣。如果齐白石能够抓住时机,在晚清官场谋得一官半职根本不成问题,但是齐白石宁愿卖画为生,也不愿意去捧那些官老爷的臭脚,成天说些言不由衷的违心话来。
1902年腊月,齐白石应朋友邀请到西安游历,见到了陕西臬台(管司法、监察和邮驿,正三品)樊樊山,此人是当时的名士,又是南北闻名的大诗人。齐白石刻了几枚印章,带到臬台衙门去,想送给他做见面礼。结果因为没有贿赂门房,门上的不给他通报,连樊樊山面也没有见着。后来经朋友从中撮合,总算见了面,樊樊山非常赏识齐白石,送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润资,又亲自给他订了一张刻印的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粟粒,每字十金。”亲笔写好后交给齐白石,有这样的朝廷大员兼名士提携,许多人定会受宠若惊。一些在西安的湖南老乡,认为樊樊山这样赏识齐白石,他应该抓住机会,弄个好差事。
可是齐白石婉拒了,他觉得一个人要是利欲熏心,见缝就钻,就算钻出了名堂,这个人的人品,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樊樊山说,他可以在慈禧太后面前推荐齐白石,给太后代笔,做宫廷画师,弄个六、七品的官衔不在话下,而且照样可以在外面卖画刻印,互不干涉。但是齐白石也婉拒了,他说:“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叫我去当内廷供奉,怎么能行呢?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想卖卖画,刻刻印章,凭着一双劳苦的手,积蓄得三二千两银子,带回家去,够我一生吃喝,也就心满意足了。”
官场是个大染缸,一旦进入很难独善其身,何况只是个西太后身边的代笔。我觉得,齐白石的选择是正确的,不然他哪里会有那样多的作品问世呢。因为官场上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中国近现代书画界少了齐白石就会黯然失色了。 (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