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北京开会回来,又往云南归来,接到从故乡仙游快件邮寄来的两大叠书稿《九鲤湖仙梦志异》,作者是我所熟悉的作家、书法家、九鲤湖九仙文化研究专家陈德铸,附了热情请我作序的信。
手中捧着这厚重的书稿,心海中涌出激动的心潮,我深为德铸先生竭尽心力、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为家乡传统优秀文化探讨、研究、挖掘、整理的精神所感动,为他所作累累硕果所折服,他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所赞叹!
《九鲤湖仙梦志异》系仙游风骚丛谈系列之一,分为两个分册,上册为《仙都梦旅》,下册为《仙都遗梦》。在《后记》中叙述了九仙在九鲤湖修行炼丹成仙的故事传说,九仙祈梦文化的千年历史影响深远,仙游于2008年被有关部门授予国家级的“中国梦文化之乡”。九鲤湖历史上既是孕育其神仙之摇篮,而今又是“梦文化之乡”的中心圣地,故为名副其实的“仙都”。这两册书名都以“都”来概括,一为“仙都”的梦旅,二为“仙都”的遗梦,都围绕着“仙都”的总题,主要以历代到九鲤湖祈梦的全国各方游客和未曾编入“遗梦”的传奇故事,在祈梦范围上比过去著述更广阔,它不限于专讲历代仙游名人的祈梦故事,在祈梦内容上分为8辑,概括得相当全面,“仙都”的梦旅,时间长、范围宽,这里“旅”的时空广阔。在编《仙都梦旅》后,作者又发现还有过去很多遗稿,做一并整理,独立成册,书名为《仙都遗梦》,收进曾出版的《仙子梦话》、《仙子梦觉》等书所未曾入编的仙梦,以免其只窥一斑,未见全貌之遗憾,故从祈梦内容而言,也更加完整了。
作者以“志异”来作为书名,按我国传统的文学分类,是属于小说门类,而不是历史著作。其中虽也引证史书典籍,但不是历史,大体是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是民间口头文学。作者宣称,它不是九鲤湖史学志传上的学术训诂,也不是文物考古之类,“实际上就是一部描述历代五湖四海旅客与九仙梦缘的传奇故事专辑。”(《后记》)这里所写的人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上至状元国公、宰相达官、忠臣孝子、著名人物,下至士农工商、黎民百姓、三教九流之类,包括了自有祈梦习俗以来千千万万祈梦者的代表与典型人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经历、人生际遇写得惟妙惟肖,此其一。二是生动、完整,妙趣横生,既有决疑、点拨的深奥,又有告诫、警策之含意。既有救难、助善的玄机,又有感化、提升的神功。如:《被“陈胜吴广”误读的仙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深省。故事发生在北宋初期的仙游游洋洞山区象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林居裔,因将九仙所赐之仙梦误读而导致悲壮落幕的传奇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这些,体现出陈德铸先生长期以来对九鲤湖梦文化情有独钟,他潜心研究,著作甚丰,可谓仙游故乡研究梦文化的专家学者、作家。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又有其家教和仙游“文化名邦”的文化陶冶,他是仙游土生土长的。他历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专职常委,政协有对地方文化收集、整理、研究的职能。他的外祖父和四公是清末民初仙游名儒的学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他们很早就注意到我从小有喜欢看书听故事习性”,喜欢“和我谈古论今海阔天空地聊”,这是向他们求救的好机会。作者后来的研究和这启蒙教育有关,仙游人是吃苦耐劳的,从他身上也体现出仙游人的这种精神特别鲜明。同时,他又是仙游九鲤湖和梦文化的有心之人,有识之士,懂得九鲤湖梦文化是地方文化一大特色。然而这许多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多是零散的,德铸不辞劳苦,为抢救民间口头文学,多年不间断地与多界人士结缘,走访文化老人,深入乡村街巷,尽力搜集,又勤于笔耕。有志者事竟成,功不可没。如今,莆仙越来越珍惜九鲤湖的梦文化,莆田市政府列入“海上有妈祖,山上有九仙”的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仙游也早已成立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愿更多的有识之士,珍惜和爱护九鲤湖风光和梦文化的价值,发扬文化优势,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本文有删节) (许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