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的《秦始皇本纪》篇记载,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三十四年,秦始皇47岁。博士七十人前往咸阳宫为秦始皇祝寿,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他甚至还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把师古说得十分重要。
但是,丞相李斯却是相反,坚持“师今”,反对“师古”。“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他进而诬蔑“诸生不法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主张要严加禁止,提出四条焚书、三条禁止“非今”措施。这就是说,作为丞相,他本来应该团结诸子百家,为秦朝社会的政治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他却相反,坚持法家,反对和敌视诸子百家,还扬言要对他们下毒手。
师古,还是师今,本不难解决,只要让群臣各自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就行了。但是,对如此重大之事,秦始皇却轻易地采纳了李斯的错误提案。结果,从此以后,廷议制度形存实亡,“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谁也不敢冒“弃市”、“族”的风险去进谏了。也就是说,秦始皇不仅不重视养士,而且还执迷不悟,自以为正确,认识不了政权面临的危机!一年后,由于人民不堪重负,怨言四起,咸阳宫不得安宁。于是,秦始皇效法周厉王,杀起“非今者”来了hellip;hellip;所以,亡秦者,李斯和秦始皇也。后人之所以重视丞相的人选,是因为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秦始皇打匈奴,修筑长城,动机都不错,是为国为民。但是,在“兼爱”、“非攻”者看来,秦始皇要是跟人家搞和亲政策,送公主入番,不就达到目的了吗?“无为而治”者则认为,天下初定,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要搞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长城要修建,可以分期分批分几十年建设,切切不可急于求成hellip;..也就是说,秦始皇作风一时缺乏民主,没有倾听群臣的意见,最终酿成大祸。司马迁之所以受后人尊重,是因为他把秦亡汉兴全过程认认真真记载了下来。论能力,汉高祖比秦始皇差多了,但是一个孤家寡人,一个周围谋士多,结果是能力低的能倾听群臣意见的反而占上峰!历史的结论就是这样。(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