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古时的兴泰,指今天的游洋、钟山、石苍、象溪四个山区乡镇。境内的游洋自宋时曾是“兴化军”、“兴化府”和“兴化县”的冶地。追根溯源,号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莆田市,其源头便在千年古镇游洋。这里发源的文化便也独具一格。最具特色的要算为仙游兴泰承璜诗社。
提起诗社和诗人楼在兴泰的创办,这里还有一段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佳话。1983年春在台湾报刊刊出去台诗人林恭祖写作《春节怀大陆》诗:
谁凭彩笔写余辉,一发青山渐向微。
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
寻梅踏雪西湖月,破浪乘风燕子矶。
万里长江春又到,莫言头白故人稀。
这首诗情真意切的诗,一年后为祖国大陆的报章争相转载,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消息传到兴泰后,林恭祖故乡小时友人林文栋、林绳祖、王文淡等,也热烈依韵吟诗唱和,并由此起在游洋创立仙游兴泰诗社。
兴泰诗社成立之后,诗社成员除在本社内相互唱酬外,还以征诗、征联和诗书画展的方式在海内外广结诗缘,广交诗友,频繁的诗事活动,较高的创作水准,使诗社备受海内外的关注。几年来,共有19名诗社会员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1988年,诗社也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兴泰诗人辈出,诗作不断被全国各主流媒体上刊载,很快引起另一位在台兴泰籍实业家张承璜先生的注意。他慷慨解囊慨捐资12万元,于1990年在他的家乡——仙游县钟山夜掘弄建起了我省第一座诗人楼,并担任兴泰诗社名誉社长,实现了诗人们有诗社活动楼、有诗社基金会、有自办刊物的民间诗社的愿望。
诗社鼎盛时,成员发展到68人。都是方圆教师和退休干部,诗作曾被多家海内外转载,声名鹊起。1991年被列为市、县芳草点。随着成员年龄的老化,虽然诗社也在兴泰山区各中学培育和发现传统诗词后起之秀,以期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但是,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盛行冲击着纯文学的阵地,古诗词自然首当其冲,加上原有的成员年龄老化和新培养的诗苗又走出学校各奔前程,诗社显得青黄不接。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原名誉社长张承璜先生前不久的不幸驾鹤西去,诗社在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撑和人力的有效运转下,如今仍屹立于县道庄仙路钟山中学对面的仙游承璜诗社,牌匾与楼上的标志显得锈迹斑驳,诗人创作室也在蒙蔽尘埃中无人问津,很难印信着昔日的辉煌景象。
一座铸就着诗的丰碑在万花丛中屹立着,让她从山间走下何岭、走向四海;一朵耀眼的星星在岁月蹉跎中暗淡光芒、日渐式微!但这座曾孕育了优秀文化之所在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支持下,只要诗人楼还在,诗风还留,诗韵还存,诗人日渐成长,江山代有人才出,唤得李杜又重来! (林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