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抱残守缺”之弊
【发布日期:2010-07-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抱残守缺”乃语出《汉书·刘歆传》中的一段话,“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人们为了更突出这个成语中的“文眼”之“抱quot;字,便将原文中的“保quot;字给易为“抱quot;,目的是强调主观臆断,是守住不放松的意思。此成语可解释为:守住陈旧、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
明知是陈旧、残缺的东西,为何不甘弃之,坚持下去有何目的?这种守旧思想,死硬固步自封,固循导旧。本身是一种不求创新、不思进步的消极态度。《汉书》中所记载的刘歆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因幼年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兼秉赋聪明、博学多闻,善写文章、诗词,青年时就被汉成帝召入宫中任黄门郎。刘歆任上时,竭尽心力,为汉朝廷鞠躬尽瘁,认真负责总校群书工作。他在广泛阅读大量秘藏古典书籍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古书《春秋左氏传》,认为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献,遂谨慎地向皇帝建议为《左传》设立学官,将珍藏在宫廷里的许多古籍进行整理、编辑,分门别类,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办法。皇帝就让刘歆与其他宫廷学士讨论研究《左传》等一批古书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尤其是整理出许多有益于资政治国,教化平民,甚至科学技术方面等等,让皇帝喜出望外。但是,博士们对此不予理睬,更不把刘歆这位年轻有为的学者放在心上。刘歆对此非常恼愤,怒气冲冲给文武大臣写了奏章,一方面说明《左传》的博大精深学问,一方面无情地披露那些反对他的不学无术者,批评了博士们孤陋寡闻。其实,这些没有远见的学士们的思想是害怕别人识破自己的私心,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因此,宁愿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而不肯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学问思想。
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是在不间断地向前行进,做学问的人必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文化,与时俱进,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知识在不断向你挑战,而旧的知识却被老化,不时更新、淘汰。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不断求新求变,标新立异,不断改进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益,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一项科学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以运用,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就得努力去改造、改进,力图将原来的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问是永无止境的,科学技术亦然,要不断发现、探索,不断更新,创造出比原有更好更先进的成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更为合理更为方便的科研成果。我们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明创造的过程中,千万别固步自封,丝毫别守旧或死守教条主义,思想要不断开拓进取,社会才能永远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西汉刘歆的这种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的思想,深得我们赞颂与发扬。那么,抱残守缺的思想永远不能使社会文明进步,乃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绊脚石,必须坚决予以唾弃。但在生产实践当中亦不能拔苗助长,务必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性质、特点来进行,不能盲目蛮干,必须按照现实事物的逻辑规律办事,才不会犯错误,我们的伟大事业就能蓬勃发展,永远腾飞。 (郭大卫)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