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黄锦华身体有残疾,但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数十年来坚持风里来雨里去的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擦亮了劳动光荣的价值底色,打拼出和健全人一样的精彩人生。
故事应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那时黄锦华的父亲跟随着他的叔叔从莆田平海来到仙游县郊尾镇沙溪做长工。一旦闲时,他们叔侄也舍不得休息,就近寻找宜农荒地,开荒造田。由于他们叔侄的勤快,深受当地人的好感和夸奖。经好心人的拉线介绍黄锦华的父亲入赘于沙溪一户黄姓的人家。
1952年,黄锦华出生,黄姓人家喜添一丁,全家人高兴极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时2岁的黄锦华,刚刚学步的时候,却得了一场发高烧,导致患上小儿麻痹症,致使左腿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可伶的孩子不因受病魔的影响,依然聪慧可爱,父母疼惜有加。可惜,黄锦华受宠受爱的好景不长,其父亲由于长年劳作累积成病,于1960年离世。从而,寡母幼子的生活越来越艰辛,但母爱如山的伟大,依然是黄锦华心中蔚蓝的晴空!懂事的黄锦华,就读小学刻苦上进,顺利考入仙游六中(今枫亭中学)。黄锦华回忆起当时在校吃饭盒的岁月时说:“记得母亲偶尔也给我一点米粉,我就把米粉和酸菜放在饭盒里一起蒸煮,特别的好吃,就像吃‘加餐’一样的感觉。如今,米粉依然是我的最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锦华高中毕业后,与母亲一起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参与集体化劳动赚公分的队伍。黄锦华的成长成人,其母亲心里自然高兴,并说服儿子和养女结合成婚。婚后,黄锦华接替母亲的家庭重担,挑起了家庭的顶梁柱。由于黄锦华有读书,识别农药、农肥等用途,加上肯用心学习农技知识,很快成为村里的“农技员”。他一边指导农民们运用科技根植农作物,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而自己扛下农田里喷洒农药任务。当时的集体化的劳动生活,几乎是起早摸黑的劳作。年长日久,黄锦华一直与农药、化肥打交道,吃不进饭是常有的事,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有一次还因农药中毒晕倒在田间,致使他不能生育的人生第二次命运的不幸。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祖国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大地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锦华与村里人一行,搭上前往三明市宁化等地的列车,参加三明市劈草养林、造林灭荒的行列。山上的作业,需要翻山越岭,路途或有陡峭,但黄锦华凭借着坚强的毅力,从不服输地与常人一样干活。渴了,就近找水源,用手捧几口坑水止渴;饿了,随身带的干粮拿出来就啃充饥。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七、八年。
1985年,黄锦华回到沙溪村生活,仍然当起农村农业的“农技员”。家庭生活虽无忧,但身体因农药中毒而没有生育能力,一直困惑着他,总觉得有人在自己的背后戳脊梁骨。经过再三的思量,果断决定跟妻子离婚,让妻子尽早找一个好归宿。离婚后,许多乡亲不知其原因,骂他一个残疾人娶了媳妇不知足、不知死,也有人骂他是“疯子”。
“疯子”有他的苦衷,尽管生活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却从不抱怨!“疯子”有他正气的一面,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里有一家鞋革厂,从工厂里吹来刺鼻的皮革气味,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起居生活,村民们怨声载道。黄锦华与村里一位复退军人杨明富站出来为全村人维权。维权之路艰辛而坎坷,他们多次或书信向上反映问题,或走访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三年的维权之路,引起了“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还给乡村一片清新环境。
1997年,黄锦华只身一人踏着人力三轮车来到莆田市区,从事废品回收的营生。为了生计,在莆田26个春夏秋冬中,对他来说不分严寒酷暑,只有日复一日地搭上自己的三轮车挨家收废品。虽然一车的废品卖不了几个钱,但是他非常乐观,从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也从不抱怨命运。每当他收回的废品,他都会认真分类、整齐堆放,待收到一定数量,再联系货车运载往再生厂变卖。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命运多舛,自立自强。黄锦华通过收购再生废品谋生,解决了自己的衣食问题。他的人生的路上有多少坎坷和曲折,谁能料到他在收购废品期间,有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一个酷暑的下午,他在天九湾一带收购废品,因疲劳过度而中暑,晕倒在马路上,幸好有好心人的及时救助。另一次是他前往凤凰山街道的林桥、朱坑、白洋村收购废品回来的路上,因山路路况不好,驾驶三轮车时不慎翻车滚掉数十米的果园里,死神与他开了一次玩笑,他只是被车抛出受了点轻伤……
生活处处有希望,工作行行有阳光。在采访间,看着黄锦华步履蹒跚,但他满面笑容,眼神格外坚定。黄锦华对记者说:“虽然我左腿行动不便,却有三轮车代步,轻松很多。我不能因为残废的身体,苟且的活着,那做人有什么价值。我觉得劳动是件很光荣、很有价值的事情,我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近年来,黄锦华志愿加入服务残疾人就业队伍,担任莆田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负责人,以身讲教鼓励残疾人要有对生活的希望,对就业充满热情和勇气,尽自己所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生活,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比健全人差,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嘱托身后事,大爱莫须言2020年10月21日,黄锦华郑重地向莆田市红十字会申请登记,嘱托其去世后,自愿遗体捐献,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黄锦华常说:“人穷志不能穷,身残志更不能残,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只有在工作当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践行生活中,才能获得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时报记者 林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