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唐诗宋词话七夕
【发布日期:2013-08-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古代历朝历代吟诵七夕的诗歌很多,风格和主题也丰富多样化,有阴郁的、也有豁达的,有缠绵浪漫的、亦有哀戚忧伤的,细细品咂一番,给人启发亦让人感慨万千。
东汉末期乐府古诗《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吟诵七夕的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七夕诗歌用形象而生动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古代女子对丈夫的深沉思念,炽热而又含蓄,最后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是把整首诗推到了一个很好的意境里面。
晋时的诗人苏彦在诗歌《七月七日咏织女诗》里描绘了当时的人们七夕晚上设宴办晚会,守夜乞愿的场景。七夕之夜守夜乞愿起于西汉时期。“欢宴未及究,晨晖照扶桑。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寥寥几笔描绘了晨曦斜照扶桑的情景,更到了欢乐短,别日长的略显惆怅情绪。晋时关于牵牛织女的诗歌还只是称为“七月七日诗”,直至南宋时期才多称为七夕诗。
隋唐时期,随着七夕习俗的发展传播,七夕的诗歌变得更加多起来,甚至有了泛滥之势,文人墨客皆提笔赋诗,或借七夕之题抒一己之情绪和情志,或倾吐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或纯粹记录当时的盛况,但大多是应景之作。“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唐人孟浩然的这首《他乡七夕》写的是七夕时节,独自漂泊在外,忍受羁旅之愁。他乡遇七夕,也写出了孟浩然的郁郁不得志。与孟浩然相比,仕途通达的权德舆笔下的七夕则显得欢快轻盈许多。“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字里行间写出了唐时人们七夕时节穿针乞巧的风俗习惯。穿针乞巧是七夕时节的一大习俗之一,这个习俗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该习俗大有向织女星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的意味。
宋朝作为古代各个方面都相当发达的朝代,七夕的诗歌更甚,当时的代表诗人诸如秦观、柳永、李清照等都留下过自己的笔墨。最著名的、当下流传最广的当属秦观的《鹊桥仙》,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成为经典。相比于唐代,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的宋朝的七夕诗歌少了些离愁,多了些欢快。
总的来说,七夕诗歌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男女表达情感奔放的一面,另一方面折射出历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彭胜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