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之间,和气最重要,相互让一步海阔天空……”他边唠叨着,边轻拍了一下当事人的肩膀,将双方的手拉着握在了一起。看着两名当事人露出微笑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叫郑剑锋,在派出所工作37年,今年56岁。
今年已经是郑剑锋在东海派出所工作的第19个年头,熟悉他的村民都管他叫“眼镜”。在群众口中,这个外号比郑剑锋的名字要响亮得多、亲切得多。因为他总是戴着一副老式金框眼镜出现在村民视野中,泡在田间地头里,和大家聊着烟火生活。久而久之,这个外号就响彻了整个村儿。
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郑剑锋和海头村的干部来到村民蔡某良和邻居蔡某忠处,在两家的围墙之间察看争议土地。
郑剑锋捏紧量尺,年纪大了,眼神儿有些差了,他打开系挂在皮带上的黑色眼镜盒,单手支开眼镜,熟练地架在鼻梁处,仔细瞧着量尺上的数据。
“从这个位置预留出6公分做为邻里排水沟,双方不得占用,大家看这样行不?” 在村干部的共同见证下,双方当事人对郑剑锋提出的方案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土地纠纷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矛盾纠纷之一,及时介入一般就没什么大事。很多时候,只是需要我这个‘公证人’来安心。”
日复一日和群众打交道,也让郑剑锋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天,蔡亭村的村干部急忙给郑剑锋打来电话,称村里有一起土地纠纷,经过两次的村级调解均不成功,需要帮着化解。
“矛盾纠纷久调难解,主要是当事人心里的刺扎得太深。”郑剑锋意识到这起纠纷可能会“棘手”,担心矛盾进一步扩大,他一直思考有没有更合适的调解方式。
蔡亭村这起土地纠纷,源于两家当事人对一条村道划分的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家人互相堵路,甚至发生争吵。
“双方各执己见,就用证据确凿的事实定分止争。”可是涉及土地争议,土地又开不了口怎么办?
郑剑锋想到了借用其他群众的力量,让镇村干部及知情的村民来评理,评议双方当事人诉求的合理性,从中寻找矛盾突破口。
他立马邀请相关人员到蔡亭村委会开“评理大会”。
在“评理大会”上,郑剑锋戴上眼镜,循着发言的方向,一会儿望向表达诉求的双方当事人,一会儿望向评理人员,详细认真地做着记录。
郑剑锋和评理人员你一言我一语,相互配合,把原本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双方当事人安抚平静,开始认真思考起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
“走,去现场。”看到双方态度有所缓和,并且对于争议土地的处置方案初步达成一致意见,郑剑锋趁热打铁,领着大伙一同去争议土地上拉线丈量,明确地界划分。
多年的群众工作让郑剑锋面对纠纷都能“心中有数”,但有时遇到牵涉面广泛、涉及复杂的矛盾纠纷,他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在百日攻坚行动中,分局党委成立三支攻坚队、启动“警律联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帮助民警们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供活力、增添动力。
有了分局党委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机制支持,郑剑锋可以协调的人员和运用的方法更多了,这让他在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作为东海派出所里的老同志,他干劲不减,依旧全身心投入到矛盾纠纷化解中。自“百日攻坚”以来,郑剑锋共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8起,赢得群众好评。
这天,一场调解会结束后,郑剑锋从村民家中出来,他摘下眼镜,放回腰间的黑色眼镜盒内,走在田间地头的夕阳路上,余辉落在警服上的肩章,似乎眼角眉梢上的岁月痕迹变深了,但他守护一方平安的责任与使命永恒不变。(黄于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