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耕警营一线三十年,累计服务群众万人次,协调解决各类疑难案件千余件;他,参与各级重大活动百余次,为服务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他,在日均接处警超过30余起的凤凰山派出所,默默地发挥一名共产党员民警的光与热。他就是凤凰山派出所社区民警——蔡柏松,大家都亲切地喊他“阿伯松”。
他是所里的“拼命三郎”
作为一名有着三十一年党龄的党员,“阿伯松”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政治理论学习,还是公安业务学习,他总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一次都没有落下。电脑、手机操作不熟练,他就用笔一笔一画地书写;办案系统操作不熟练,他就主动向所内的年轻民警请教业务操作。“我不会的业务,总有人会,只要我多学、多问,总是会学会的。”“阿伯松”坚定地说到。他的眼神和话语中透露出一名老党员对知识的渴望,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守,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他是民警的“老师傅”
三十余年的公安工作让“阿伯松”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无私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从前辈身上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新警。记得去年8月,新的社区民警小严第一次办理不按规定登记承租人信息案件时,因为没有经验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阿伯松”拿出自己以前办理过的案件作为模板,从笔录制作、调取证据、办案流程等环节,逐一向小严进行分析介绍。在“阿伯松”的帮助下,小严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顺利办结了此案。
他是辖区的“活地图”
社区基础工作纷繁复杂,“阿伯松”始终坚持“勤走、勤问、勤记、勤听”的“四勤工作法”,用“真心、热心、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做好社区工作。
“阿伯松”总是说社区基础工作,就是要多与群众交流,多跟群众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进而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口袋里插着一根笔,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抱着各类宣传册,这是“阿伯松”的标配装扮。从解答业务咨询到调解纠纷、从法治宣传到入户走访,从行业场所检查到校园检查。五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辖区的大街小巷,熟知辖区的每一个角落,脑子里形成了辖区的“活地图”。每条街有几家店铺,每个小区住着几个人,有多少户出租,他总是一清二楚,如数家珍。
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基层基础工作最是艰苦繁琐,不仅不容易出成绩,干不好还得挨板子。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但“阿伯松”却乐此不疲地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群众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阿伯松”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阿伯松”包片的龙德井片区地势低洼,每年台风时节,总是会有部分居民因居住地过低导致积水。于是,每年的台风警报成为了“阿伯松”的“头等大事”。每次台风之前“阿伯松”主动联系街道、居委会干部,一同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的防灾物资储备情况,倾听群众的需求,协助干部一同帮助家住地势低洼地带的群众做好转移工作。2021年,龙德井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拆迁工作,但是在这过程中,纠纷却层出不穷。这不,“阿伯松”当起了“老娘舅”,居中调解数十起因拆迁引起的矛盾纠纷。
辖区居民林奶奶因为怀念龙德井的老房子,一直不愿意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固执的林奶奶成为了拆迁工作队的“心头之患”。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阿伯松”主动与工作队一起来到林奶奶家中,对林奶奶开展劝说。“林大娘,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之前老家征迁的时候,我也是万分舍不得。但是,你看现在城市发展得这么快,龙德井这些老房子早已经跟城市的面貌不相符合。而且这些房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年限,刮风下雨的时候外面在下大雨,房子里也在下小雨,你自己住得也不舒服呀。拆迁后会有一段过渡的时间,您先暂住在亲戚家中可能会不自在一点,但是等房子盖好了搬了新家,不是一切都好转了。不能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放弃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呀。”林奶奶看到“阿伯松”一句句情真意切地劝说,不禁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在最终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阿伯松”三十余年的警营生活,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和恪尽职守的实干,他用自己平凡的一言一行,践行人民警察热情为民的宗旨,秉持入警的初心与使命,书写一个老民警普通却不平凡的警营之旅。 (林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