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化名)身体不好,是独生子女,上面有两个60多岁的父母,下面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他吸毒后,家里的顶梁柱就倒了,目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没办法正常工作……”说起王辉的遭遇,度尾派出所包片社区民警的语气里满是心疼和担忧。半年来,仙游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甘做戒毒人员“娘家人”,用真诚爱心点亮吸毒人员回头路。
从“滚”到“请”,用爱融化冰冷的心
要想了解掌握吸毒人员的情况,走访无疑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我们时常都会进行走访,了解吸毒人员的思想动态、健康状况、婚姻就业等等的情况,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评估、定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去帮助他们。”
然而,通常情况下,走访工作的开展并没有那么顺利,民警经常会受到吸毒帮教人员的辱骂和驱赶。
民警认为,对毒品的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是大部分吸毒人员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而一旦染上毒品并为旁人所知,吸毒人员便要承受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异样眼光,“他们内心充满着矛盾和悲伤,不相信政府会真正关心他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形象工程。”
“吸毒人员对帮教有十分强烈的抗拒心理,觉得我们去家里找他是找茬。”民警坦言,刚开始受到如此辱骂、驱赶时,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但是,深知自己挽救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不能轻言放弃。
在长达近十多次的登门造访后,王辉那个被封锁起的冰冷的心,终于被慢慢融化,并愿意接受帮教。
现在,王辉已经把帮教民警当为十分信任的亲人,并经常热情地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微信群里唠家常,把关心渗透到每时每刻
“帮教对象对我们的态度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抗拒、辱骂、驱赶、沉默到最后接受的过程。”民警说道,唯有爱心和真诚才能让他们放下心中芥蒂,重新然起生活希望。
只有当脆弱敏感的心萌生“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种子,吸毒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半年来,禁毒大队民警始终秉承全、异、情、诚、实、新“六字真经”,用温情似水的真诚关心和不轻言放弃的高度责任感,赢得了众多吸毒人员的信赖,并挽救了一个个曾一蹶不振的灵魂。
如何拉近与帮教对象之间的距离?民警通过线上线下建群联动的方式,让帮教对象拥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这里,没有人会带着有色眼镜透视任何人的心情,他们成为彼此的精神依托,可以尽情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携手前行。
就业安置遇难题,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
杨华(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今年50多岁了,离异,女儿已经出嫁,没有稳定工作,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生活。戒毒康复后,因为吸毒前科和年龄的缘故,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聘请他;大队民警了解后,积极联系其他单位部门帮助杨华就业,让他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让家人安心、为社会做些贡献,进而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包容、认可和肯定。
仙游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持续开展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贯穿教育整顿全过程。该大队民警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蔡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