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区民警专职化工作开展以来,埭头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种模式、两项创新、三类服务,全面推行社区民警专职化,做精做细社区警务,做实做强社区防控。
一种模式
优化勤务模式 “专”心入片
埭头派出所优化警力配置,按照“一区一警、一村一助理”的社区警务模式,在辖区3个社区、20个行政村设置专职化民警15人。专职化后的社区民警每月只需在所值班1天,值班期间整理录入辖区各类信息,不参与所内处警工作,只承担本网格内的矛盾纠纷类案件。让社区民警拥有充裕的时间专心入片,沉下去,耕好自己的“责任田”。
“我以前一周值一次班,其他的时间要巡逻、出警、办案,真正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非常少。”埭头派出所社区民警林剑有感而发。“现在专职化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村里,治安防范、安全检查、调解纠纷,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见警率高了,群众也更安心了”
两项创新
完善保障措施 “全”面覆盖
为助力社区民警更加方便的开展工作,埭头派出所在辖区各村居委会里设置社区民警办事处,让群众需要帮助时,可以及时迅速找到民警。同时,积极制作警民联系卡、宣传海报等各类材料,分发社区笔记,社区民警进社区后,主动派发警民联系卡和粘贴宣传海报,上面有照片和电话,群众无论有大事小情,均可以拨打电话寻求帮助,打造社区民警就是移动的110,社区民警的电话就是报警电话,做到村居全覆盖,提升辖区见警率,达到村村见警、人人晓警的效果。
实施动态监督 “提”升效能
专职化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为确保工作实效,杜绝少数社区民警过度自由,埭头派出所对社区民警实施动态监督,一方面组建社区民警工作微信群,民警每日实时汇报工作情况,以照片、视频、民警日记等形式记录工作动态,督促社区民警沉得下、扎得深、做得实;另一方面所领导不定期到辖区走访村干部、群众,了解民警在社区开展工作的真实情况,了解工作差距,及时整改,切实提升社区民警工作效能。
三大服务
开展纠纷调解 送“安”进村
“小游,看你这春风满面的,这是调解成了啊!”后温的林大妈看着满脸笑容的片警小游说到。
“成了成了”民警小游挥了挥手上的调解协议高兴的说。
这是民警小游在片区化解的第8起纠纷,据悉,后温村林光某与林国某两家因水沟界限问题,积怨10几年,小游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走访了周边群众,对双方积怨情况进行深挖收集,后多次到双方家里开展走访,分别了解双方诉求,从中进行调和,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同意化解纠纷,握手言和。
专职化后,埭头派出所社区民警们化被动为主动,一头扎进村居里面,听民声,访民意,将纠纷排查化解放在最了首要位置上,温李村两兄弟因为水沟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樟林村林阿姨因为盖房子问题和邻居吵起来了……调解了几次,还需要从哪方面努力,一起起情况都详细记录在片警的工作日志里,每一起纠纷,都是一声呼唤,哪里有纠纷,哪里就能看见片警的身影,今年以来,社区民警已排查各类纠纷83期,已成功调解58起,为村居平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防诈宣传 送“法”入户
“大家注意了,新型诈骗方式来了,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上午8时30分,开完早会后的社区民警在各自的村居群里转发提醒着,转发防诈骗视频、宣传防诈知识、开展村居诈骗案件警情通报,这是社区民警每日的线上必修课。
“现在的人都离不开手机,我们在每个村都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民警每日早上在群里发布各类防范信息,防骗信息影响的效果能延续到晚上,日复一日,不断巩固加强,提升群众的防骗意识。”所长蔡友仁介绍到。
除了线上宣传,社区民警还结合各村居留守儿童、老人多的现状,入户开展防诈宣传,在群众聚集处悬挂宣传横幅、粘贴片警海报,上门发放宣传单、警民联系卡,用本地方言与群众倾心交流,宣传电信诈骗手法、防范方法及各类法治、知识,不断提高群众防范能力和安全感。今年以来,已开展防骗宣传50场次,分发宣传单1000余份,受众1500余人。
开展暖心服务 送“证”上门
针对辖区没有及时取走身份证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情况。为了帮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社区民警及时开展送证上门服务,将开门服务转变为送服务上门,解决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警民关系。
片警涂付强从户籍室了解到筶杯村一老人一直未领取身份证。经了解该老人子女都外出打工了,自己长期独居,很少出岛,片警涂付强便决定将身份送到岛上,几经周转,民警成功找到吴老伯,将崭新的身份证交到了他手里。
“真是太感谢警察同志了,把身份证送到家给我,你们现在的服务真是越来越暖心了。”吴老伯拿着身份证笑得合不拢嘴。
截止目前,埭头派出所已开展送证上门服务100余次,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一个社区工作的重要标准,开展送证上门服务就是埭头派出所社区民警专职化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温暖民心的一个缩影。(汤木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