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榕/摄
本报讯 笔者近日前往仙游县盖尾镇仙华村采访,只见村内仙华青山环绕,仙华溪和瑞沟溪川流而过,河道周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良田,干净整洁的一条条水泥路,把一处处村民自建的洋房楼宇和十多座清代古民居连接在一起,让仙华村处处古韵悠然。
这些清代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江南村居特色。据载,仙华村旧称乡香田里华山村。宋太平兴国六年起这里就有人群居住,但大部份居民是在明洪武二年开始由南湖(郑)、沙堤(王)、颍水(陈)、河间(凌)、汾阳(蔡)等地陆续移民至此。
全村曾有十八个姓氏和融聚居,民风淳朴。其中陈、王两姓约4000人,占全村的三分之二。仙华村至今保留着两座历史悠久的陈靖姑祠和闽王祠。因为陈、王两大姓的团结,带动全村十几姓的团结,所以仙华村人一直敦亲睦族至今。现在,村里1825户人家在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安居乐业。
据仙华村民兵营营长凌元建介绍,陈靖姑祠叫追远堂,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古朴古香尉为壮观,已列入省级保护文物。除此外,村落中的宝树宫、清峰书院、凤山堂、德窑庙等也历史悠久,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很高。前来参观进香者络绎不绝。
在凌元建的导引下,笔者见到了这些颇有历史沧桑感的祠堂和古民居。祠堂因有众人集资修护,所以大多修建华丽,墙壁和梁柱上也是雕龙画凤;而古民居因为仅少数人栖住而显得空荡、冷清。
仙华村的中心位置就有这样一座颇显冷清的古民居,与周围遍布的私人高楼不同,这座仅有一层高的红砖灰瓦的老宅,因为其坐北朝南“十一间厢”的占地面积而显得十分突出。
走近“十一间厢”,只见庭院的地面由大块石铺成,顽强的小草在夹缝中生长,部分石块上长满了苔藓,仿佛披上了绿衣裳。门前高挂着两个写着“王”字的红灯笼,这里正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王氏的宅子了。
跨入大门,穿过前厅,来到内院,青石铺面的天井旁,一位五十上下,身穿蓝色衬衫和褐色七分裤的大叔正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雨水滴答滴答地落入放在天井的水桶里,却并未打搅大叔的清梦。听到谈话声,大叔醒来起身欢迎客人的到来。
大叔名叫王瑞昌。据他描述,房子是他爷爷那一代的几个兄弟合力建造的,延续至今已有五代人了。老宅经过长达近1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但是屋顶的瓦片因猫狗常常在上面活动,有些被破坏了,木制结构的屋梁也渐渐被腐蚀,下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每次只能自己用一些砖瓦填补缝隙。屋子的地板上也出现了几处破损的地方。“老宅好是好,冬暖夏凉,适合居住,但毕竟是上个世纪建的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自来水,还是比较不方便的。”
王瑞昌说,原本有好几户人家居住在一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相继搬出了“十一间厢”,住进旁边自建的小洋楼。王瑞昌的家庭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还未修建新房子,“若有机会,当然希望能住进新房子,起码上个卫生间也比较方便。”他笑着说。
对于这座黄土堆砌的百年老宅,王瑞昌还是充满感情的。“以现在的技术未必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子,”他自豪地说,“你看,这里的彩瓷砖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洗礼,色彩还如此地鲜艳。”笔者望向他指的墙壁,老宅立面的五彩瓷砖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却充满光泽。
在与王瑞昌的交谈中,他多次提起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古建筑的修缮。“我们盖了新房子,也还是会选择搬出去的,但老宅无论如何我们也会把它保留下来的。”仙华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十分强烈,现有的祠堂主要由民间人士进行平时的打扫与修缮,古建筑的修护资金也大都由百姓集资,政府对文物保护点进行修缮和保护。
走出“十一间厢”,门前的古井深十多米,呈六边形状,旁边是石头砌成的洗衣专用槽,两三米长。古井配洗衣槽,闽南一带的古厝特色。洗衣槽的后边,还有一个石头雕筑成的形状独特的圆柱体蓄水槽,周身斑驳的青苔昭示了它的久远年代,吸引了一同前来的摄影师的目光,邻居方大娘于是做起了解说,对仙华的古物历史就像王瑞昌一样如数家珍,说时眼含光彩。
离开仙华时,雨还在下。雨中的仙华给人的印象更加宁静,雨幕下,古建筑和洋楼房的搭配竟也相得益彰。 (陈虹晔 谢钦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