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荔城区黄石镇是兴化米粉、豆皮、泗粉生产加工之乡,出产的米粉、豆皮、泗粉因其口味上佳,一直深受莆仙人民好评。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传统工艺食品大多仍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多年来一直处于无证经营状态,产品质量不稳定,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为有效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黄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将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面纳入日常管理,强化监管力度,持续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提升。
乘势而为谋共治。一是“稳”推进。抓住黄石镇食品加工小作坊被列入综治维稳问题清单的时机,推动黄石镇人民政府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荔城分局联合出台专项治理方案,构建基层政府统筹管理、属地负责、部门履职、联防联控的监管模式,设立了领导小组、整治工作队、督导小组强化实施,科学研判整治稳步推进。二是“深”摸排。协调镇综治办充分调动全镇122名村居网格员“打头阵、上一线”,强化网格监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街道不漏点拉网排查,确保摸底调查全覆盖、无缝隙;造册登记、建立基础档案,有效掌握了小作坊的数量、产品种类、基本条件、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为切实有效整治夯实了信息数据基础。三是“广”发动。组织全镇38个村居在各村居主要路口、宣传公示栏、集贸市场等场所张贴《小作坊专项治理整顿公告》160张;依托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解读政策宣传整治动态;利用安全宣传月等契机分发法律法规小册子、消费提示等资料1000余份,积极营造共治共享氛围。
精准扶持促规范。一是“细”指导。把脉小作坊的生产关键控制点和安全风险点,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指导要点表》,从小作坊的生产与加工场所、设施设备、加工过程控制、人员要求、台账要求、包装与标识、贮存与运输等各环节进行细化;逐户检查时发放给小作坊业主参照使用,为小作坊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奠定了制度保障。二是“精”帮扶。变事中服务为全程服务,初步筛选了取证意愿较强、条件较好的3家米粉、3家泗粉和1家白粿小作坊,局所联动成立专门帮扶小组,分局分管领导带队多次上门与业主讨论整改方案,逐条讲解各类食品小作坊技术规范,在选址环境、厂房布局、工艺规划、设备设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面对面、手把手精心精准帮扶业主改进生产条件。三是“准”防范。以发现问题防范隐患为导向,针对部分小作坊往往凭借人工经验容易导致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的风险,积极利用检测的靶向性功能,联系检测公司与小作坊业主对接,对小作坊试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从而让业主了解自身产品的安全状况,力争对食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消除”。
疏堵结合严监管。一是“点”引领。指导一家基础条件较好的豆皮小作坊严格管控生产过程,争创省级食品小作坊示范点;引导其坚持“特色食品、突出健康和地方文化”的特点,塑造良好市场信誉。通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小作坊示范典型,构建一点带一片的良好示范带动格局,引导和推动辖区小作坊规范生产、健康发展,促进区域传统食品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常”监管。对辖区内已取证的食品小作坊实行动态管控、随机抽查、专项整治相结合,实现日常监管、监督抽检全覆盖。增加和强化对小作坊的监管频次和力度,重点督促小作坊加强食品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规范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添加;将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列入抽检计划,实现“宽进严管”,2018年抽检的小作坊产品合格率为100%。三是“严”惩处。由镇食安办牵头,联合环保等部门对无证照、部分生产条件差等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的小作坊进行查封,予以取缔;结合日常检查,禁止学校食堂、餐饮单位、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经营者使用销售无证的食品小作坊食品,进一步挤压无证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市场空间。 (陈捷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