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亲儿子”不在家,还有“兵儿子” ——市边防支队山亭边防派出所关爱留守老人纪实
【发布日期:2018-01-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终会成为年过半百的老人。而在所有的老人中,那些长期扎根当地的孤寡老人,更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关注。忠门半岛位于我市最南的突出部,该地区人们20世纪80年代初就走南闯北,年轻一代到全国各地打拼,在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莆田中流传着“忠门现象”,也应此该地区的留守老人现象较其他沿海地区更为严重。山亭镇作为忠门半岛最大的一个乡镇,辖区居住的比较困难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150人。市边防支队山亭边防派出所民警长期走访入户,关爱帮扶留守老人,谱写出一篇篇动人的爱民故事,也被当地赞誉为“最可爱的人”。

百余份“爱心档案”

由于留守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大都是空巢老人,生活无人照料,安全隐患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换个灯泡,对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更需要子女的照顾。为能够准确掌握留守老人的动态信息,近年来,该所以深化“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发动民警深入辖区开展“走进留守老人”活动,陪老人们聊聊天、拉家常,主动拉近与老人们的距离,并为每名留守老人建立“爱心档案”,及时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民警在《走访记录本》上清晰地记着:“杨召牙,76岁,患上眼疾,出门走动比较困难,请及时联系家属;王亚珍,68岁,现已卧床不起,请向家属发病危信息;柳金水家住在东仙村,想到边防派出所办理户口变更事宜,因瘫痪在家行动不便……”根据档案记录,民警会想方设法地为老人们解决困难,积极开展助老献爱心活动,利用休息日帮助老人们挑水做饭,陪他们共度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还为老人开设办证绿色通道,上门办证,送证下乡,极大地便利了老人们的生活,成为留守老人们的“兵儿子”。

多少次“临危受命”

20178月份,正值夏季酷暑,山亭镇深处沿海突出部,洋面上台风活动频繁,留守老人们的生命安危随时牵动着民警的心。每年台风季节,民警们都会发动村居干部开展“安全防范,爱心接力”活动,深入辖区为留守老人排查安全隐患,加固房屋门窗,储存抗台物资,转移财产,有效确保了生命和财产安全。今年,该所专门成立了党员义务服务队,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们予以妥善安置。田国平,85岁,生活一直无依靠。每逢台风来临前,民警们都会帮助其加固门窗,修缮房屋,还为其送上大米、淡水等抗台物资。此外,民警们为老人们送上了消暑药品,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有困难找边防”,每当老人们遇到困难时,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边防民警。去年113日,留守老人王金木在家与王某争吵时意外摔倒无法起身,情急下拨通了边防民警小蔡的电话,小蔡闻声赶到,经过不懈努力,将王某一举擒获,还老人一个公道。

关爱是“义不容辞”

爱民固边十多年来,边防民警将关爱留守老人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泛向社会呼吁关爱老人、善待老人,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留守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积极争取乡镇、村居的支持,大力推行“干部助帮、亲友领帮、邻居代帮、社会认帮”的留守老人帮扶机制,实行“1+1”结对认亲,从精神关爱、生活照料、优待落实等方面关心帮助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空巢老人曾亚九,79岁,举目无亲,生活没有来源。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该情况后,主动联系民政部门,帮助老人争取到“低保户”,每月领取政府补助金900元,还发动帮助落实了村干部结对帮扶,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留守老人田阿良,74岁,虽有二子三女,但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赡养义务。民警得知后积极介入调解,向其子女耐心说服,教育他们赡养父母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最终促成老人每月获得1500元的赡养费。民警们还积极走访文化部门,促成“送电影进村落”等活动,改善老人们的文化生活。总之,让每一位留守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名边防民警最大的梦想,他们一直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在努力,在奋斗不忘初心的路上。   (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周开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