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一艘满载6.21万吨的希腊籍“艾利夫”号外轮抵达莆田秀屿港码头,在莆田边检站的快速验放下,一靠岸便“零等待”开始卸载作业。据了解,这是14年来福建口岸第一艘大规模进口玉米外轮。
秀屿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地带及对台往来的交通枢纽。在港口边检验放现场,华港农牧集团总经理张军介绍说,以往,国内偶尔有几千吨的小额玉米进口,但一次6万多吨的大规模进口,在我省口岸还是14年来第一次。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也是14年来首次从广东、福建等口岸进口如此大规模的玉米。
据介绍,该批从美国卡拉马进口的玉米,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将全部输送到饲料厂并被加工成畜禽饲料,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的供应需求。我国每年的玉米需求量是1.5亿吨,进口量仅占1%。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农产品有所减产及玉米价格相对上涨等各种因素刺激玉米的进口。
“高效的边检通关效率,让我们节省了上万美金的滞留费用!”“艾利夫”号外轮船长MORAKIS IOANNS操着流利的汉语,欣喜说道。为使进口玉米船能够快速进出港,莆田站迅速靠前“现场”办公,提供优先办证、优先靠泊、优先作业等服务,实行24小时全天候“坐等办证”,实现船舶到港后即可装卸作业;推行“网上报检”、“QQ报检员之家”、海港“一证通”等服务,全力保障通关速度。
同时,该站对该船舶可能因气候引发的9类安全隐患和13个较大的风险环节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船舶可能受到潮汐、航道等影响,确定风险等级及监护模式,确保外轮在港期间的“安全指数”。(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