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秀仁听婆婆唱东方红
时针指向中午12点,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护士林秀仁给病人换好输液瓶,吩咐病人家属小心照看后,便急冲冲地往家里赶:瘫痪在床的婆婆正等着她。
倒水、翻身、擦身、按摩、拍背hellip;hellip;一进家门,林秀仁就忙碌开来。热米糊,一点一点地喂进婆婆的嘴里。手脚不停忙碌的同时,林秀仁的嘴也没歇着,不停地和婆婆说着话,尽管婆婆已瘫痪痴呆多年,林秀仁认为潜意识里婆婆肯定盼望自己和她多说话。像这样忙碌的场景,林秀仁已经重复了无数次。20多年来,林秀仁就是这样用拳拳爱心,伴着重病而后致瘫的婆婆一路走来。
二十七年婆媳情感人肺腑
27年前,林秀仁嫁入婆家,丈夫林一滨在乡下一所小学当老师,林秀仁则在当时的莆田县医院当护士。临床护理工作相当忙,为了让林秀仁能够放心地加班加点照顾医院的病人,从老师岗位上退休的婆婆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婆婆不但从生活上照顾她,关心她,还经常教导她当护士要不怕苦,不怕累,越是艰苦的岗位、繁忙的科室越会积德造福。林秀仁说,婆婆的善良影响了她的一生,婆婆平时的教导,是她长期从事繁忙的护理工作而能始终保持高度热情的精神动力。
然而好景不长,嫁入婆家的第三年,善良勤劳的婆婆患上帕金森氏综合症,手脚不听使唤,行走转身困难。林秀仁为婆婆四处求医买药,尽可能地为婆婆减轻病痛。但是,林秀仁的孝心并没有奏效,2001年,一次不小心摔倒,婆婆在医院治疗了2个月后还是病重致瘫。
两个月里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的林秀仁把婆婆接回家,和丈夫一起细心地侍候老人。梳头、洗脸、擦身、喂饭、端屎、接尿,她只想用自己的行动为婆婆减轻痛苦。然而,勤劳的婆婆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瘫痪的现实,埋怨自己不但无法帮助工作繁忙的媳妇,还成了儿媳沉重的负担,经常为此烦躁不安。这可急坏了林秀仁,她守在婆婆身旁,给婆婆讲故事,给她按摩,细心地开导老人。由于老人大小便失禁,医生建议插上导尿管,但看到婆婆难受的样子,林秀仁心里更难受,觉得长期导尿影响婆婆的健康,她毅然拔掉导尿管,为婆婆垫上了尿布。
婆婆瘫痪不久,由于伴发高血压脑梗塞,林秀仁发现婆婆渐渐失去了记忆能力,成了老年痴呆病人。
老年痴呆病人有时候表现得不如一个婴儿,甚至连吞咽这种动作都忘记了。林秀仁会一口一口地把熬好的粥喂到婆婆嘴里,而意识模糊的婆婆有时会吞下,有时含着饭不动,有时会突然把饭喷出,喷得林秀仁满脸满身。为哄婆婆高兴,林秀仁就唱婆婆最喜欢听的“东方红、太阳升”歌曲,哼婆婆爱听的莆仙民间小调,婆婆一高兴就会把饭咽下。喂一餐饭少则半个小时,长则2个小时。
林秀仁最揪心的是婆婆的营养吸收,她知道对一个长期瘫痪痴呆的病人来说,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病人免疫力下降最终并发各种感染而致命。于是,林秀仁买来了各种营养书籍,一有空就钻进去,为婆婆研制营养配方。功夫不负有心人,林秀仁自制了一个独特的营养米糊配方:20多种经过精心挑选的食物原料,磨成粉,熬成粥。在这个自制米糊的“营养”下,瘫痪多年的婆婆各种体征正常,几乎没有感冒过。林秀仁所在的呼吸科住着与肺疾病有关的病人,因咳嗽、咳痰以及大量用药,八成病人会营养不良而加重病情。善良的林秀仁经常把自制的米糊赠送给病人,或干脆把配方给病人家属,很多病人得益于这个“爱心米糊”,换回了健康。
就在婆婆的病稍稍稳定时,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公公因神情恍惚,不幸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并发脑梗塞而致瘫痪。撞人者哭诉家庭困难,林秀仁和丈夫心一软,就没有要人家一分赔偿。林秀仁强忍心中的难过,坚强地守护在公婆的身旁,为公婆端屎接尿。丈夫也辞去了小学校长的职务,一起挑起沉重的担子。林秀仁在婆婆的病榻旁为公公安了病榻,丈夫还为公公特制了一个轮椅,他们甚至想了个能让病人自由大小便的床铺,减轻病痛对老人的折磨。
那一段,是林秀仁和丈夫最艰难的日子,每天清晨5时,林秀仁就起床忙碌,为婆婆翻身、按摩、清理口腔、煮饭、喂饭,然后赶去上班。中午一到家,又是一阵忙碌,经常是还没忙好,下午上班的时间又到了,为此常常没时间吃早饭甚至午饭。直到晚上9点以后,把公婆抱上轮椅让他们看电视了,林秀仁才能吃晚饭。为了保证公婆翻身的时间不隔太久,林秀仁从来不敢在12点之前睡觉。看着忙碌的儿媳妇,公公林永煌时常眼含泪水,常常念叨:“多亏了我们阿仁!”连痴呆的婆婆偶而也会表现得很“乖”,很配合地把饭咽下,让林秀仁高兴不已。
2007年,瘫痪三年的公公不幸辞世。林秀仁把公公的离去归咎为自己没照顾好老人。自从公婆重病后,除了上班,林秀仁几乎每天都守在两位老人身边,公婆也已离不开这个儿媳妇。就在公公辞世的前几天,林秀仁因为要去福州参加职称考试,不得不把担子全给了丈夫,就在她从福州回来的第二天,公公着凉拉肚子,谁也没想到老人就这么永远离开了这个家。林秀仁自责不已,她说:“老人活着,就是一家人的福气。”自那以后,她放弃了所有学习、旅游的机会,以保证每天都能照料婆婆。
每天为婆婆拍背治喘六千次
尽管生活的艰辛磨练了林秀仁柔弱的肩膀,但2008年婆婆的一场大病,还是几乎把她拖垮。
那是2008年5月的一天,婆婆盯着电视,看到电视播出的汶川地震救援画面,意识模糊的婆婆竟突然大叫儿子和儿媳去救人,惊讶不已的林秀仁安慰婆婆:国家已经派人去救了。说完就继续忙着家务。不料婆婆见他们不去救人,竟开始绝食,咬紧牙关就是不吃饭。林秀仁变着花样哄老人,但都无济于事。营养不继的老人很快不行了,咳嗽转肺部感染。林秀仁赶紧把婆婆送进医院,婆婆几度病危,熟悉情况的人劝林秀仁:你侍候了公婆这么多年了,也尽孝了,顺其自然吧。但林秀仁坚决恳求医生救婆婆。林秀仁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也最终把婆婆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作为护士,林秀仁知道后期的护理对婆婆相当重要。婆婆吞咽困难,而没有营养补给就无法康复。林秀仁日夜琢磨,自制了一个袋子,把精心熬成的米糊通过鼻饲一滴一滴地滴进去,这种米糊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不能滴得太快,也不能太慢,林秀仁和丈夫为此费尽了心机。病人痰多,一次被堵就可能危及生命,林秀仁一点一点地为婆婆抠痰。见婆婆整天气喘难受,林秀仁又翻遍护理书籍,自创了拍背法,在婆婆身上9个地方,每天6次,每次拍1000次,拍背治喘。每天6000次的拍背防止了呛咳和肺梗塞。就这样,经过8个多月240多个不眠之夜后,婆婆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而令林秀仁惊喜的是,她和丈夫自创的“滴粥法”、“拍背法”等不但救回了亲人,还用于临床,不知道为多少肺疾病患者减轻了痛苦,甚至挽回了生命。为此,婆婆离不开她,她护理的病人也离不开她。20多年来,林秀仁先后在医院传染科、神经内科、监护室、呼吸内科等科室工作,从一个繁忙的岗位到另一个繁忙的岗位,她无怨无悔,精心照顾住院病人,以至于林秀仁难得休假一天,就有病人念叨着,盼她上班。
近日,我们在林秀仁难得的休息日里来到她家,个头不高,朴实温和的林秀仁正给婆婆喂饭。婆婆所住的房间简单整洁,瘫痪10年已80高龄的老人干净清爽,脸色红润,特别是肢体不僵硬,从来没有生过褥疮。看到有客人来,老人一高兴竟然含糊地唱起了“东方红”。婆婆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朱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