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莆田郑坂村后廖自然村黄宇航的腌菜加工场里,笔者看见一对夫妻正满头大汗地将腌池里腌好的咸菜装桶,准备送货上车。在莆田947个村中,有上百个村几十年来只做一件事,“一品”走到底,从而富了农民,兴了村庄。
在沿海,秀屿区埭头镇潘宅村,是个有8000人口的大村,历年来,该村村民以种植青葱,眼下青葱已发展到千余亩,还涌现出一批青葱种植大户。该村已成为莆田地区重要的青葱种植基地,青葱种植也成为该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年均产值可达近千万元。种植大户林阿树家种有十几亩青葱,年产值在七八万元左右。在该村,不少种植户都实行订单农业。收成时,商贩们从四面八方开车来收购,产品除了部分内销外,大多销往泉州、福州等地。如今,一株青葱撑起潘宅村一个产业。
北岸山亭乡蒋山村,全村100多户人家,几乎是家家搞养殖。该村因地制宜,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的原则,在紫菜合作社带领下,引进新品种,运用科学养殖方法,全村大力发展养殖龙须菜、紫菜特色藻类。共养殖龙须菜300多亩,总产值约300万元,养殖紫菜约1500亩,总产值约500万元,单藻类养殖,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富裕一方百姓。海水养殖已成为该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带动了其他品类水产养殖的全面发展。
在平原,荔城区新度镇郑坂村,从事咸菜腌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和腌渍经验,全村有八成人家制作腌菜,并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酱菜出口专业村。今年30多岁的黄宇航过去是专门为大家运送咸菜的驾驶员,五年前看到许多邻居加工腌菜赚了不少钱,也开始改行办加工场,如今他已拥有70个腌池,年产腌菜场50万公斤,每年纯收入6万元左右,不仅自己买了卡车,还盖起了新房。目前,郑坂全村2100多个劳动力中至少有一半是从事这一行业的,全年腌制需要的蔬菜超过20000吨,年生产腌菜500万公斤,品种达20多个,带动了周围4000多亩的蔬菜生产,成为红太阳精品公司出口产品“国圣酱菜”的半成品生产基地。
涵江区江口镇是著名侨乡,该镇顶坡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267户,人口1218人,土地267亩,村里的人除了出国劳工、出外打工外,都在家栽培葡萄,葡萄种植面积近200亩。全村有100多户种植葡萄,村里一年葡萄收入近150多万元。目前,顶坡村葡萄以鲜果批发为主,主要销往莆田、福州、广东、深圳等地。
在山区,龙华镇金溪村,因地处高山地带,村民们一直以种植茶叶为生,并成为仙游县茶叶主产地,每次兴办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该村就有200多名茶农如期而至,听取专业课。该村妇女主任林清连仅有小学文化程度,通过近年来参与实用技术培训班的学习,现家中种有20多亩茶叶,走上富裕的路子。金溪村村民吴元坤,近10 来年有机茶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00亩,去年2月份,他种植的茶叶通过澳门相关机构的有机茶检验认证,投资100余万元在澳门成立了天品茶艺有限公司,成为澳门及临近地区首家专售有机茶的茶店,主推的东方美人茶深受欢迎,被当地众多社团作为接待茶,也吸引了许多欧美人士竞相购买。
仙草又叫仙人草、凉粉草,性凉,味甘淡,具有消暑、解渴、除热毒、利尿等功效,其茎叶是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地处高海拔的涵江区大洋乡大洋霞洋等村,有过种植仙草的历史,有些商贩到大洋收购时,价高达每公斤13元,但面积不大,那里的农民增收不明显。近年来,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仙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该乡已有11个村的100多户农民种植1000多亩仙草,并推行“草菜”轮作种植模式。在大洋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去年,王老吉公司特地派来了仙草种植技术人员指导大洋乡农民培育仙草苗20多亩。该公司还与100多户种植户签订协议,按每公斤6元保护价收购仙草,协议中还规定农民可随行就市销售。霞洋村村民肖文林,种有6亩的仙草,自已忙不过,就雇来10个帮工种植及收成仙草。种植仙草增加了大洋农民的收入。
在莆田,还有象大济镇大济村专门种植蚕豆、荷兰豆的,新度镇下横山村专门种植双孢菇的,萩芦镇梅洋村、枫山村专门种植茶叶的,灵川镇下尾村专门从事花蛤繁育的,黄石镇清后专门种植番石榴的,清前村专门种植蔬菜的,华亭镇云峰村专门种植龙眼的,埭头镇石城村的专门养殖鲍鱼的。而且许多镇也是“一品”走到底,如常太镇的枇杷,度尾镇的红心柚子,南日镇的鲍鱼等。
由于莆田上百个村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且“一品”走到底,不仅打出了品牌,熟悉了市场变化,同时也随着岁月的变迁,不管是种植技术,还是管理水平,或是加工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虽然眼前工业化进程快速加快推进,但这些村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仍往传统产业道路上迈进,且成了“致富经”! (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