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码头位于我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南端的沿海突出部,当地群众多以海上捕捞、养殖、旅游等作业为生,分布着各类船舶500余艘,于是,码头的海上治安管理便成了北岸边防大队山亭边防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工作。
码头有了新“房子”
“原来的船管站在莆禧村村部,离码头得有十分钟车程呢,太不方便了!”当地的老渔民杨利清提起以前的船管站,一肚子的“牢骚”。
2016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山亭边防派出所按照警务基础规范化和等级船管站建设标准,对渔船民办证大厅、海防视频监控中心、渔船民流动书屋、值班人员宿舍、勤务装备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出了“两站一中心”(游客驿站、渔船民驿站、轻微治安案件调处中心)勤务运行模式,新的工作模式在解决海上纠纷、维护治安秩序、保障渔民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此基础上,该所大力推进“科技管海”工作,先后在码头等3处辖区重点码头建立起了“全球眼”高清监控探头以及“雷达”系统,将所有沿海一线画面实时传输回船管站的监控平台,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对辖区重点海域的海面动态监管。
群众有了新“去处”
“哟,利国,你也回来啦?走,到岸上船管站泡茶去!”出海满载而归的渔民杨运浩热情地招呼着同村几位刚刚打渔归来的村民,有说有笑地朝船管站走去。
由于文甲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当地景区湄洲岛近年来也越来越“热门”,因此,慕名前往的外来渔民、海钓客和自驾游客数量日渐增多,原有不足10平方米的侯渡厅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为了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山亭边防官兵在一楼分别设置侯渡区、流动书屋、渔民之家、救生装备室等功能区,添置雨伞架、饮水机、写字台等便民设施,并在空白墙面上增加“今日山亭”、“妈祖风情”和“海上安全生产小贴士”等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妈祖故里的风土人情、湄洲岛的景点简介和海上生产作业的安全常识,受到了游客和渔民们的“追捧”。而房屋亮堂、空间宽畅、设备齐全的“渔民之家”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群众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吧”。
办事有了新“平台”
“办船舶年检啊?哪也不用去,船管站就能办齐喽!买出海保险啊?哪也不用去,船管站就能办!找片警办事啊?哪也不用去,船管站就能办!”今年新“上任”的船管员王远林耐心地向前来船管站休息的村民们一一介绍站里的“新功能”。
原来,山亭边防派出所根据当地渔船民的日常办事需求,设置了“一站式办证大厅”,邀请当地海洋与渔业中队和农商银行等入驻,边防、海洋与渔业、银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周一、三、五在船管站联合办公,为当地渔民提供出海船舶的证件办理、年审、所有权转让、出入港签证、燃油补助申领、保险购买以及小型船舶刷号等“一条龙”服务。多部门的“靠前服务”,不仅节约渔民们的时间,也解决了他们以往舟车劳顿、往返奔波的烦恼。
与此同时,该所积极学习、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主动引入村居“网格化管理服务”理念,文甲警务室也进驻了船管站,实行“人员合署办公、24小时值守、全天候运转”。1名网格民警和1名船管民警在1名辅警和3名船管员的协助下,将陆上警务延伸到海上,将船舶、船主、渔船民“按层次、分类别”,统一纳入网格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文甲码头船舶无序停靠、300余艘小型无证船舶的“黑户”问题、重点船舶漏管失控等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真正实现“最大限度地将警务管理和服务前移到沿海最一线”的目标。 (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周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