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本人就新时期下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旨在抛砖引玉。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认识,拨动他们心弦,让德育的种子深深地播在他们的心田里,并使之发芽、开花、结果。
校园文化是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 不仅彰显着一所学校发展的理念, 更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 其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品牌。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 需要我们精心营造会“说话”的书香文化校园,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潜能,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现代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了德育回归生活,做到德育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的重要性。德育生活化是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中学阶段,是人生的 “花季”,这个时期青少年求知欲强烈,精力旺盛,渴望获得新知,渴望参加实践。因此,德育工作必须着力改变 “假、大、空”的做法,强调“低、近、小、实”的方式。即实事求是地为德育工作目标定位,起点要低;德育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安排应从学生学习成长、思想、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认真选择教育切入点,从小事入手。改变 “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纠你改,我放你空”的状况,使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认知、行动、感悟、内化统一起来,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环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从而做大做强德育。学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办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面对面地去交流、共谋孩子的发展。要主动上门家访,做一个真诚地为了孩子成长的老师,让家长随时欢迎的人。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它可以通过亲缘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社会教育是学校建设“大德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拓宽了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使之形成一个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关心学校,学生离校不离教,共同育人的良性德育网络。 (陈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