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江
“麻疯食俸禄”、“麻疯虫认亲”和“麻疯阿无惜方便”典故来源
安济坊是宋代理疗机构名。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轼(苏东坡)在杭州负责控制流行病时始建“病坊”,又名“安乐”,当地人称为“病院”或者“病患院”。崇宁二年(1103),蔡京当宰相时期,政府将“安乐”接管并易名为“安济坊”,其后,各地都有安济坊之设置。当时单就仙游就设二处安济坊:枫亭塔斗山下和榜头林碑。
当时,对居养院和安济坊这两个机构,官府是专款专用地给予优惠地定时定量拨款拨粮,并且派官差衙兵负责管理,专门请厨师做饭给收留人吃,并且还配给衣服棉被之用。到了南宋,由于财政紧缩,就将安济坊合并居养院里,既收留孤寡老人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也收留严重患病之人,当地人仍把此处称为“孤老院”。当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好,麻疯病很难医好,所以住进孤老院的病人多是患麻疯病的人。当地人把孤老院也称为“麻疯院”。
在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眼里,在麻疯院里患麻疯的病人,终日只吃不干活,却能每年每月定时定量地从官府那里领到钱粮,简直是享受着跟官府里官员或当差领俸禄一样的待遇,为此心里很不平衡,就称他们为“麻疯吃俸禄”。
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做轻活或不干活而能享受到优厚待遇的人称为“麻疯吃俸禄”,说是他们像麻疯病人一样坐享其成。不久,也就演化成一句俗语而在人们口头中流传。
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看到住在麻疯院里人不干活却能吃得好住得好,比自己“要吃着去做”强多了,干脆冒充没有生活来源的乞丐,以贿赂或蒙骗的手段方式混进麻疯院中,与孤老和其他没劳动能力的人住在一起,享受同样待遇。
后来,住在麻疯院里原有的孤老和乞丐们知道了此事。他们就认为,混进院里的这些人是要抢夺他们口粮的。为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串通麻疯病人,叫麻疯病人特意到他们的住处去串门。之后,又特别关照那些假乞丐无赖说,见到麻疯病人要赶紧躲开,否则的话,那些麻疯病人身上的麻疯虫就会飞到你们身上的,因为麻疯虫是会认亲的。意思是说,麻疯虫见到生人很快地就会暗暗地飞沾到他身上去认亲。其实,他们只是为了吓唬那些假乞丐无赖,才编造出这种说法。
第二天,果然有麻疯病人到孤老和没劳动能力人的住处来串门,说是无聊,想找新来的人来聊聊天,打听近来院外的事情。而那些人记住昨天孤老们的关照话,害怕得赶紧往旁边躲避。哪知,麻疯病人却偏偏要往这些人身旁挤去。吓得他们纷纷躲闪,边躲边喊说:“你们这些麻疯阿,会这么不惜方便,越往我身边挤。”“不惜方便”即是说,只顾自己方便而随意行动。经过麻疯病人的几天串门,吓得那些假乞丐无赖再也不敢住下来了,找个借口,赶紧离开麻疯院。
不久,人们就将此事中的“麻疯虫认亲”和“麻疯不惜方便”话语传了出去,以后便成了人们常用的两句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