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孟
□陈国孟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看莆仙戏、游神、玩游灯、表演鼓吹乐、猜灯谜、跳棕轿、踩高跷、拜妈祖、放焰火、光脚踩火堆hellip;hellip;连日来,仙游城乡张灯结彩欢度元宵,在喜洋洋闹元宵中乡村城市处处人如潮,歌如海,龙狮起舞,锣鼓声声,令人目不暇接;“一村一品”的草根民俗文化大放异彩,掀起一阵阵文化游的高潮,既乐坏了百万城乡百姓,又维系着浓浓的乡情乡愁,让当地群众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度过新春佳节。
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欢度红火元宵,倍受仙游民众关注和参与,是最为狂热的群众性节庆民俗活动。在仙游的325个村居中,元宵时间不尽相同,最早的在农历正月初四便已按习俗抢先启动“元宵模式”,最迟的正月廿四才拉开大幕,但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各村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期间游神、游灯、跳棕轿、舞龙等代代相传的民俗活动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精彩环节。
为扶持民俗文化,弘扬民间艺术,在今年闹元宵中,县、乡、村三级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在吃元宵、“出游”的同时,让莆仙戏、鼓吹乐、猜灯谜、跳棕轿等仙游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巧妙融入现代元素,既充分展现仙游民俗活动的非凡风采,又有效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使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氛围一年比一年更浓厚耀眼。
这不,自正月初四以来,该县农村传统民间艺术节目和农民自编自演的乡土文化节目争先粉墨登场,如经济发达的潭边、尾坂、貂峰等许多村建立了十音八乐队和女子钹鼓队、少年腰鼓队和车鼓队等,元宵期间在村头闹市倾情表演;而电影、莆仙戏演出更是部分先富村的固定“节目”,元宵期间将一批宣传科技致富的新影片推向广大村民,还有几十支莆仙戏民间职业剧团和鲤声剧团,更是马不停蹄地在各村巡回演出;紫泽、溪尾、坝下等一些文明村,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形式大闹元宵,村里的文艺能人纷纷亮相,鼓乐、广场舞、独唱等形式的节目精彩纷呈;东湖、金井、埕边等村民户户张灯结彩,家家高朋满座,并举办大型游灯、文化踩街等活动,浩浩荡荡的元宵游灯队伍中,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独立的表演方阵,所举的大小各异主题彩灯争奇斗艳,一个个村民精神焕发,信心十足地高举着灯架,开着彩车,敲着锣鼓、扭着秧歌,沿着主次村道宛如一条五彩缤纷的火龙在蜿蜒行进,沿路群众不断燃放的焰火、烟花和爆竹与璀璨的灯笼、彩车照亮了整个村庄,充分展现出群众展望未来,放飞梦想的信心以及对鸡年再创辉煌的良好祝愿。当然,最为闻名的便是在仙游县枫亭镇,有1000多年历史的枫亭元宵游灯活动,正月十五夜热热闹闹地举行,古镇闹市里人山人海(如图),除了传统的姓氏灯、彩灯外,兰友、学士、九社、霞桥等社区还精心准备了许多宣传“中国梦”、“平安建设”、“计划生育”、“廉洁文化”等赋予新时代特色内容的彩架灯车。
据悉,千年古邑的仙游,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盛誉,已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国画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和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为繁荣古老独特的莆仙民俗文化,仙游县宣传、纪检、文化等部门围绕本地特色和优势,在挖掘、拓展仙游本地文化上不遗余力并结出文化硕果。鲤声剧团先后八度晋京献演,并赴台湾、法国进行文化交流,让国粹艺术走出国门;大修文庙,宣扬孔子精神;推介九鲤湖祈梦习俗,拟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李耕艺术,发展民间油画、国画产业;创新“仙作”技艺,壮大古典家具产业和工业旅游产业hellip;hellip;正可谓,草根艺术逢盛世,文化旅游正崛起。如今,莆仙戏、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和“仙作”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亭皂隶舞、度尾大鼓乐、九鲤湖祈梦习俗等已经列入省级“非遗”,市级的有仙游八乐、民间舞蹈“九莲灯”、正月初三祝寿等,还有国家级和省级的“仙作”民间工艺大师40余人。由此,仙游民俗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并在闹元宵中独占鳌头、出彩出新,成为最亮丽的人文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