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神宗与木兰陂
【发布日期:2017-02-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劲松

木兰陂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075年动工,1082年建成,至今仍在发挥水利作用。陂首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闸和导流堤组成,横截溪流,拒海水于陂下,引溪水灌溉农田。
木兰陂的建造,曾经感动了东京天子,宋神宗为之制定了正确方针政策,下诏募人建造。据宋榜眼方天若《木兰水利记》介绍,熙宁八年(1075),李宏应诏,“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在这里,十四家即莆田南洋平原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大户。他们的加入让李宏如虎添翼,既有了雄厚的建陂资本,又有了集体决策的领导班子,对确保整个木兰陂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意义。
这个记载说明,李宏和十四家的特色是,他们既是有饶于财者,又是善于治水的行家里手。李宏来莆,还认真落实宋神宗的指示精神,率家干七人入莆,最终定基于木兰山下。他以七万缗垫底,胸有成竹地先行一步。这是李宏的领导艺术,令人拍手称快!
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钱财都是来之不易。在那时,许多陂坝在八闽大地横空出世。 在《福建史稿》中,朱维幹先生指出:“福建有无数陂坝,是宋代人民的成就。”
又说:“凡是陂坝林立的地区,大都是人文荟萃的州县。”还列了简表来说明。其中莆田县最多,886座;仙游县其次,651座。浦城县,520座;建安,255座;邵武,129座;福清、惠安、南安,都是百座以上。从中可以看出,1043年开始的庆历新政“厚农桑”在福建各地大得人心,莆田木兰陂的建成,那是指日可待。
在那时,谁是农田水利建设的热心者?答曰:种植大户。国家厚农桑,奖励兴修水利,他们自然而然是急先锋。他们是农业的行家里手,水利没有上去,就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庆历新政以后,在莆田,在福州,许多种植大户出现了。
蔡襄在《荔枝谱》中说,荔枝制成干果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hellip;hellip;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他在书中指出:“福州种植最多,延施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当州署之北,郁为林麓。暑雨初霁,挽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在那时,福州就有种植荔枝万株大户,很不简单。
明何乔远《闽书》说,侯官县“鸡冈山西为凤冈,周围荔枝以数十里。中有三十六宅,宋刘彝诸贤所居,曰刘宅。闽中荔枝谱:郡之附郭,独凤冈一村,种类甚夥,不少数百万株,大者十围,高三十丈,皆王氏植,至今繁盛。”(《方域志》)
据蔡襄《荔枝谱》记载,在宋代,蜀粤荔枝“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兴化军产嘉荔,宋香陈紫,江绿方红,又为兴化军中嘉品(《荔枝谱》第三)所以,在宋代实行厚农桑,伴随着的是农田水利建设日新月异,各类种植大户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让长乐姑娘钱四娘捷足先登,成为了木兰陂的第一个创建者?就是因为钱财来之不易,没有把握的事,邑人一般不敢干。李宏好就好在先行一步,让人看看。果然不出所料,宋神宗再次下诏时,莆田十四家挺身而出,“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十倍巨资从此到位。
所以,木兰陂来之不易,并非宋神宗时状元徐铎所说的“地神插竹,异僧相土”那么轻松。宋神宗的决策就说明了这一点。熙宁二年(1069),农田水利法施行,数年之间,一万多座水利工程在神州大地横空出世。但是,莆田的木兰陂却迟迟没有到位。宋神宗制定的方针政策下来以后,大见效,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李宏七万缗不够用,不久,七十万缗接踵而至。为什么?李宏一行无不是水利专家。他们来这里,就是要让木兰陂早日到位。所以,动工了几天,就让莆田的内行人心服口服,赞叹不已,继十四家投资70万缗之后,捐资者又不断增加。方天若说:“盖经始于熙宁之八年(1075),完功于元丰之五年(1082),计钱约费百万余缗,计田约毁四千余亩,计佣四十余万工。”所以,元丰五年(1082),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国家没有花一文钱的高标准、高质量的莆田木兰陂竣工,显示出了王安石变法时代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首创精神。在今天,木兰陂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古代五大陂之一,就因为李宏和十四家都不是等闲之辈,七位家干功不可没。宋神宗方针政策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最终结出了硕果。
木兰陂是莆田的财神爷。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说:“陂成而溪流有所砥柱,海潮有所锁钥;河成而桔槔取不涸之源,舟罟收无穷之利。陡门涵泄立而大旱不虞漏巵,洪水不虞沉灶;赡陂田设而巡护不食官帑,修治不削民脂hellip;hellip;由是莆南洋田亩万有余顷,藉以灌溉,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林大鼐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李长者传》说:“兴化军储才六万斛,而陂田输三万七千斛,南洋官庄尤多。民素苦歉,由此屡稔,一岁再收。向之篓人,皆为高赀富户。”他俩都认为,莆田木兰陂建成以后,南洋平原成了国家的大粮仓。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