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印有“双孩儿”图案的红团(未上蒸)
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食品,是喜庆食品、节日食品。在莆田市的乡村,如果哪一天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绿豆加上粿叶的清香,家家户户都做出一蒸笼一蒸笼的红团,那就意味着年节到了。红团象征喜庆、圆满,也用于渲染节日气氛。
红团是用糯米粉为皮,包上糯米干饭(有甜咸两种)或煮熟后加红糖的绿豆,用木印模压印后,蒸制成的食品。表面红色,扁圆形,巴掌大。红团本身是一种可口的食品。刚出笼时,软软的带着粿叶(艳山姜)的香气,香甜可口。冷却后放在通风处可以放十来天,虽然变硬了,但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油炸或煎后更好吃。咸糯米馅的不会放很久,一般自己吃,做不多。以前还有地瓜干馅的。但最多的是绿豆馅。俗话说:“红团绿豆馅,无食是算(想)错。”儿歌里也有这么两句:“炊(蒸笼)里红团绿豆馅,老婶妈爱食卜敝咬(咬不动)。”节日喜庆的红团都是自己做,即使做几百个也只是叫亲友帮忙。制作工艺全靠一代代口头传承。
红团的主要作用是过年时祭祀神祗、祖先。家家都用于辞年(祈年)。元宵期间,也用于在社庙中排宴桌,当祭品,有的地方还会摞成近一米高的“红团塔”。 红团上印有表吉祥的汉字和图案,如“福”、“财丁贵”、“寿”、“喜”,双孩儿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也用于喜庆、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
婚礼。莆田婚俗,男女定亲后,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其中包括“肉面”,主要是猪肉、线面、红团、红豆腐丸等。要用“一担盘”装。一担盘是用于装礼品的十个红漆深盘,五个一套,装成一担。女家接收礼盘后,将一部分猪肉、线面、红团分给亲友、邻居,并且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据此给女家送礼贺喜,称为“捧花粉”。正如儿歌所唱的:“红轿扛厝里,红团分乡里。”按照莆仙传统婚俗,新郎新娘都要在结婚前一天晚上举行“上头”仪式即成年礼。在山区的一些地方(古时候属于兴化县),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清早,即成年礼之后,男方会分“成人团(也称上头团)”给族亲。成人团是个大红团,上面的图案是“双孩儿”,寓意子孙满堂。这正是《礼记·冠义》已冠而“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之意,告知新人已成人。“挚”是见面礼,现在山区用红团,而平原地区是分豆腐汤(线面糊),而且分的范围扩大。
祝寿。出嫁女儿(或孙女)也是送一担盘,有猪腿肉、寿面、红团、寿龟等食品,还有衣服等。父母的回礼是红团、柑橘、糖果等。
乔迁。莆田人过厝,近亲要送一担盘,内装线面、发糕、红团、豆腐丸等,以及其他礼品。礼盘摆在新居厅堂供桌上,以谢天地,祭祖先。乔迁之家也做红团、红豆腐丸,摆酒席,喜气洋洋。
可知家有喜事,红团喷香。而从红团的祭祖功能,可考察其来源。
广东潮汕历来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古代有很多莆田移民南迁潮汕,并在那儿定居。潮汕粿品中,有一种捏成团状,包上甜馅,不用印模,叫“团”。“团”不送外人,只供祭祖及家人食用。这种团与莆仙红团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又明周华《游洋志》是一部记载古兴化县历史情况的志书。其中关于春节有这样的说法:“除夜。数日前各以牲羞粿饵馈送亲友。”这粿饵中可能就有红团。因为红团也是一种粿(大米食品),老人们也称之为“红团粿”, 用于衬垫红团的叶片就叫粿叶。因此可以推知莆仙红团最早也是用于祭祖,那时的红团可能是圆球状的,后来做成扁圆形,又着上红色,作用范围扩大。
红团可以用于祭祖喜庆送礼,增加节日气氛,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余学范)